在歷史上,通常認為廣東的肇慶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能夠念出中國傳統的傳統的韻文,像詩歌之類的,比如前面說過的馬化騰,寶能集團的姚振華,七天連鎖酒店人鄭振華,星河房地產的黃楚龍,茂業集團的黃茂如,成都周邊客家人,大部分來著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區,這里是傳統的南遷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對一致的客家話語區。
1、都說“湖廣填四川”,那成都的客家話,也就是土廣東到底是屬于哪里帶過來的語言?
作為一名贛州客家人,同時也是歷史愛好者,我在成都讀大學時候,到洛帶游玩就被當地老人的客家話震驚了,相似度70%以上。后來我又走訪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龍潭寺,附近的三河場二臺子,木蘭,石板灘,遠一些的簡陽武廟,三臺縣,廣安,儀隴等等等,有意和當地老人聊天,記住了一些信息:最多:據傳來自廣東,具體哪里大多不知道了,但是有老人提到梅州,也有提到韶州(韶關)其次:來自江西。
個別能記得來著贛州(虔州),在龍潭寺趕集遇到過幾次,再次:來自汀州(今福建長汀上杭一帶),在二臺子聽兩位老人提到過。所以結論是:成都周邊客家人,大部分來著廣東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區,這里是傳統的南遷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對一致的客家話語區,贛南粵北的丘陵地帶,和成都天回山-龍泉山脈一帶地形非常相似,包括山里的紅土地,很多果樹蔬果方便種植,這也能理解為什么很多客家人千里遷徙后,選擇到這里安家,直到現在,已經三百年。
2、江西的客家人和廣東的客家人有什么區別?
江西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同為“河洛郎”,只是遷徙時間上有不同,客家人源自北方黃河流域的漢民族,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不斷南遷,幾次規模較大的南遷如下:第一次是“五胡亂華”時期,大量北民南遷。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時期,北民南遷,第三次是宋代靖康之恥時期,北方大量百姓南遷。第四次是蒙古征宋時期,在鄂、皖、贛等在地客家人繼續南遷,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的客家人西進運動,從贛閩入川,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大量客家人入臺。第六次是太平天國運動后,因為起義發起者為客家人,導致客家人在起義失敗后不少繼續南渡到海外,那么,幾次北人南遷中,為何客家人分布在贛南、閩北、粵東區域呢?這和古代交通路網結構有關,古代南北交通要道走向為:河南洛陽——湖北襄陽——湖北荊州——湖北江夏——江西九江——江西南昌——江西贛州——再入閩、入廣。
這也是幾次北民南遷中,江西贛州成為了一個重要節點,入閩、入粵的客家人幾乎都得通過贛州中轉,從時間上推測,相對于閩粵,江西贛州應該是最早迎來客家人的地方。從風俗上,閩粵兩地更靠近海洋,加上客家人與在地人風俗融合中,各地都略有不同,在江西扎根多年,又深處內地的贛南客家人可能在語言、風俗上略不同于閩粵兩地客家人。
3、客家人到底是現在的哪里人?
客家人,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最初可以追溯到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一直到宋朝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港澳臺等22個省的180多個市縣,其中廣東三分之一的人事客家人,在國外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余個國家和地區也有相當人口,梅州、惠州、贛州、汀州、深圳、河源、韶關等是重要的聚居城市,據統計,中國客家人約8000萬,海外約1500萬,
客家歷史一般認為有5次比較大的遷徙:1、西晉永康元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后,西晉覆滅,胡人屠殺中原,衣冠南渡,一部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一部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最遠可至梅州大埔地區;2、唐朝自“安史之亂”后,中原戰亂不休,二次遷徙;3、公元1126年靖康之難,開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臨安稱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再后蒙古滅金,入主中原,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客家人再次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