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嗯,朝廷沒有想遷都洛陽,這只是權宜之計,這么說吧,可以把這看成一份遷都洛陽的“可行性報告”,”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里遷都了,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
1、西周為什么準備建都洛陽,洛陽好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郟鄏,卜曰:“傳世三十,歷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周公又營成周,
2、唐高宗為什么要遷都洛陽?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天才過人,心雄膽略,有著治國安民的才能。10多歲時一把匕首欲制烈馬,李世民健在時與李治烏山云雨,將大大的綠帽戴在千古一帝頭上,28歲時二度入宮,幫助李治拿下千年老狐貍長孫無忌,使皇權回歸,40歲時武則天臨朝聽政,與李治合稱“二圣”,武則天外戰群臣,宮斗王、蕭,殺親姐、兒女、毒外甥女,終于在60歲時自立為帝。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則天為何立即從長安遷都洛陽?一、政治:權力是毒品,武則天臨朝聽政多年早有了登基稱帝的想法,而她要想稱帝,必須擺脫李氏家族的掣肘,建立自已的根據地和統治班底。李家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們與西魏八柱國的基本盤都在關中地區,李治時期,大唐已經過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帝王,長安是李唐的統治中心,已形成了盤根錯節、錯綜復雜的勢力體系,與其廢心勞神鏟除這些反對勢力,不如真接干脆跳出長安、跳出關中,遠離李家范圍,這樣更易實現權力的重新構建!二、軍事:原來唐朝西部與吐蕃之間有吐谷渾作為緩沖,但吐蕃強大后強勢出擊,吐谷渾被迫內遷,之前緩沖地帶消失,連年交兵,安西四鎮一度丟失,李治曾派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吐蕃可惜兵敗,找安對于西域吐蕃來說簡直就是一塊肥肉,長安又無險可守,形勢嚴峻,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西邊有關中平原作為緩沖,且有潼關、函谷關等易守難攻的重要關塞,顯然更加安全。三、經濟:長安附近的土地由于連年過度開墾,已經開始出現了水土流失甚至沙化,糧食嚴重不足,太宗時期就曾經發生過嚴重饑荒,李世民無奈讓饑民出關討生活,唐高宗時,因為長安人口過多,矛盾嚴加突出,反觀洛陽,地處中原,河流發達,水利方便,糧食產量相當可觀。
特別是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南方經濟發展迅速,洛陽比長安交通更便利,能夠保證帝國的經濟發展,有利于鞏固她新生政權的統治!四、心理:武則天為登上皇后之位,狠心殺死女兒、將王皇后及蕭淑妃做成人彘,手段的狠辣讓人膽戰心驚,蕭淑妃死前,曾經詛咒武則天,愿來生自己變成貓,武則天變成鼠吃掉武則天。據說,武則天因為此事長期做噩夢半夜驚醒,李治健在時,武則天就經常拽著李治久居洛陽,遠離長安,
3、清末時,慈禧為什么想遷都洛陽?
眾所周知,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王朝擬建都于洛陽,比如西漢、北宋等,不少對這些歷史也許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話說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來龍去脈,被記錄在當時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書中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陽,知府是文悌。
慈禧通過河南省長官給文悌下命令,讓他在洛陽勘察地形,修建行宮,以備臨幸,《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就是文悌實地考察后寫給省里的稟文。在稟文的開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憲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當面給了他指示,并交給他一封密函,讓他“謹讀誦知”,這名憲臺在京城時,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見,離開京城時又當面接了懿旨:“近時各國連衡謀我中國,終有難于忍讓之時,京師密邇海口,諸軍不敢輕言開戰,彼得乘勢要挾,諸多牽制礙手,近有人奏,洛陽形勢完固,欲令爾等借修萬壽宮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宮一所,預備臨幸等因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