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精神疾病,不要迷信哪家醫院好。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情緒,不要把焦慮、抑郁視為病態,合理運用,學會取舍,就會走出焦慮,焦慮和抑郁是孿生姐妹,不切實的焦慮引發回避心理,回避心理引發封閉心態,造成孤獨無助,產生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被世界遺棄,進而演變為焦慮性抑郁癥。
1、焦慮癥,去哪家醫院治療比較好?
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精神疾病,不要迷信哪家醫院好。首先明確一點,這不是疑難雜癥,而是比感冒還常見的一種常見病,所以嘛!一是正規醫院,二是大一點的醫院,就成了,別去小診所,別搞什么偏方,別信什么專家。多去幾家最好,為什么那?了解自己的莫過于自己,比較一下,如果三家醫院不約而同的開了一種藥,或是一類藥物,那就應當沒錯了。
2、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郁?
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是心理疾病產生之源現在有很多人問,現在上至老人下到孩子為什么焦慮癥、抑郁癥越來越多了?表面上看是社會化競爭太激烈,實質是網絡化時代信息傳輸加快,人們利用和把控信息的能力不夠所致,回想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人,大多數只知道身邊的人和事,無暇顧及他人他事,心理始終是充實的,而后期世人均是不出門皆知天下事,身在海量信息里,符合自己的難以取。
老人操心子女的前途,上班族拼命追趕前面的人,孩子更苦,家長壓力、社會壓力接踵而至,攀比之風前所未有。由于信息控制乏力,都看到前方而忘了腳下,很多人心理都有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等三種扭曲心理。首先,攀比導致大人小孩廣泛性焦慮,操心子女前程、操心孩子上好大學;第二,不從基礎做起,好高騖遠,人的差異性不能自知,高目標、低基礎導致不自信;第三,把焦慮、抑郁泛化為“癥”,把正常的操心、壓抑視為焦慮癥、抑郁癥而產生恐懼,
焦慮和抑郁本來是人的心理常態,也是情緒的兩個極端,多數是由大目標難以實現的焦慮走向一無是處、厭世嫉俗的心理低谷,把心里常態變成病態,最典型的是成為焦慮性抑郁癥。其實人為目標的實現產生的焦慮或叫操心,從某種意義上理解也是動力,但要知道動力曲線是倒U字型的,過猶不及都不能達到目的,所以,量體裁衣、適度加壓才能使動力最大化,收獲的最大化,焦慮、憂郁最小化,
所以,給出三點建議:1.學會放棄。厘清形成焦慮的不合理事項,舍去不必要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把精力投放在有用的焦慮上,所謂有用的焦慮,是指因為你的焦慮,會產生適當的符合實際的行動讓事情能夠達到。所謂無用的焦慮,是指不必要的不能改變不能實現的目標計劃,實現目標的動力在于自信,自信的前提是自知,標準降低自信提高,焦慮就自動消失了。
2.不要貼標簽,焦慮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情緒,是關于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慌。焦慮和抑郁是孿生姐妹,不切實的焦慮引發回避心理,回避心理引發封閉心態,造成孤獨無助,產生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被世界遺棄,進而演變為焦慮性抑郁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情緒,不要把焦慮、抑郁視為病態,合理運用,學會取舍,就會走出焦慮。
3.懂得放松和發泄,一般來說好強的孩子容易焦慮,聽話的孩子容易抑郁。道理很簡單,長期壓抑就會心理變形,壓力來自自卑型自我評價,形成什么都做不好的思維模式,比如學生自己基礎不好,學習方法不對,缺少毅力等就會自卑,產生焦慮情緒。在焦慮情緒的推動下導致思維能力,記憶能力下降,壓力更大,出現逃避,出現焦慮型抑郁情緒,
解決的辦法,家長幫助孩子重新對自己理性客觀的評價,知道自己的智力是正常的,學習方法可以改善,意志品質可以提升,然后再在這種相對平靜的狀態下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價值感,只要在學之中找到感覺,心情就會好起來,學習效率也會提升,回到原來想學能學的學習狀態。壓力還來自于無限責任思維,家境不好、兒孫工作學習不好都是自己的責任,似乎離開自己就會天塌地陷,其實并非如此,世事并非非你莫屬,要給自己留下空間,我們所做的事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量力而行,要腳踏實地的一件一件做好,一步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