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下轄4個街道、21個鎮、7個鄉,總面積18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0萬,是安徽第一人口大縣,也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縣。江蘇的GDP中,接近四分之一都是安徽人的貢獻,政策資源的不均衡才是造成兩省差異的主要原因,安徽人也不得不離開家鄉前往江浙滬謀生。
1、為啥江蘇有這么多安徽人?
首先,因為江蘇和安徽距離很近,也就是地理位置因素。其次,安徽一直被定位為農業省,國家的工業投資份額遠低于江蘇,而且江蘇的開發區數量較多,就業機會更大,所以對于安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再次,安徽和江蘇自古為一個省份,蘇南和皖南、蘇中和皖中、蘇北和皖北,其語言、文化、風俗都相近,所以地域差異較小,安徽人能較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更有歸屬感,
安徽是資源大省,淮南、淮北都是煤炭基地,每年給江蘇輸送了極大比重的工業用電。而且在暑期用電高峰時,為了保證穩定江蘇的工業用電,安徽很多地方都會限電,此外每當洪澇災害時,為了保護江蘇的工業設施,安徽都是泄洪區。當年的安慶,被譽為“長江五虎”之一,是和上海、南京、重慶、武漢并列的長江流域中心城市,現在只是落魄的三四線城市,
當年的蕪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對外開放口岸之一,是清帝國四大米市之首,被孫中山譽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但現在的GDP排名放在江蘇卻要倒數。所以,政策資源的不均衡才是造成兩省差異的主要原因,安徽人也不得不離開家鄉前往江浙滬謀生,總而言之,因為江蘇的大量就業機會,很多安徽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江蘇的GDP中,接近四分之一都是安徽人的貢獻,
2、中國第一人口大縣是在安徽嗎?
臨泉縣,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位于黃淮平原的西南端、安徽省的西北部,東、東北、東南分別與潁州區、潁泉區、阜南縣相鄰,西、西北、西南分別與河南省的平輿縣、項城市、新蔡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淮濱縣隔洪河相望,北靠界首市和河南省的沈丘縣。臨泉地域,歷史悠久,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輔佐成王治理國家,主管國家政務,在今臨泉縣境置沈子國,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食邑于沈”,史稱聘國,亦稱沈國,臨泉號稱古沈大地,就源于此,
公元前506年,蔡國滅沈,后來楚國又滅蔡國,臨泉地域屬于楚地,此處設平輿邑(戰國屬楚,以地勢平坦,為車輛的發祥地,改名平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寢縣;西漢改寢縣為寖縣(王莽改為閏治),同時在西部置鲖陽縣,治所在今鲖城集,東漢建武二年(26年),將寖縣賜給李通并更名固始侯國;永平六年(63年)封陰慶為鲖陽侯,改鲖陽縣為鲖陽侯國;永建元年(126年)封劉顯為阜陽侯,置阜陽候國,至永興元年(153年)廢。
三國、西晉改置為鲖陽縣、固始縣;東晉將鲖陽縣、固始縣并入新蔡縣,后復立,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改固始為財州,北齊廢財州、鲖陽縣,置褒信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褒信縣置沈州,把原褒信縣分為鲖陽縣和沈丘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縣東南部置高塘縣,六年廢,入汝陰縣;貞觀元年(627年)廢鲖陽、沈丘兩縣并入汝陰縣;神龍二年(706年)分汝陰復置沈丘縣。
明初,廢沈丘縣,降為沈丘鎮,入潁州,屬鳳陽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為府,設阜陽縣,即為阜陽西鄉之地,在驛口橋(今老集)設府同知(俗稱二府),在沈丘集(今縣城)設巡檢司。民國初年,臨泉縣境屬阜陽縣,年輕時縱欲狂歡,中年時生理機能下降,找EE后跟EA再跟110這個威信養元固本。1932年,地方紳士以災民為名,赴省請愿設制縣城,理由是臨泉地處豫皖邊界,土地遼闊,距阜陽縣城較遠,鞭長莫及,豫匪群起,為害甚慘,安徽省府同意建縣,
民國二十三年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北起潁河,南至洪河,縱以茶棚大路、龍王堂、栗頭店、五坑集、歐廟集、會龍集、九龍溝以西設立新縣,因縣城瀕臨泉河,故名臨泉縣,縣政府駐地在沈丘集。1935年1月正式成立臨泉縣,駐地沈丘集,1947年10月臨泉縣解放后,分置了臨泉、泉南、泉陽3縣和臨泉市;1949年3月,合并臨泉、泉南、泉陽縣和臨泉市仍為臨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