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與香港只是一河之隔,從位置關系來看,深圳在香港里側,臺風更多地直面香港,而深圳暴露出的海岸并不長,只有從珠江口西邊或大鵬新區(qū)登陸的臺風,才屬于深圳。泰培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最強的臺風,產生于1979年10月3日的西北太平洋上,這里被稱為臺風的誕生地,泰培源于這里的澎貝島附近季風槽產生的擾動天氣,但是起初由于它受到西北方向一場熱帶風暴的不利影響,它的發(fā)展并不順利,不過該風暴之后向北移動,于是泰培得以增強,路徑基本上是向西移動。
如今又到了臺風肆虐的季節(jié),不過由于身處北方內陸地區(qū),所以并沒有親身感受過臺風的瘋狂,只是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看到一些畫面而已,對于臺風的感受沒啥發(fā)言權。不過看到這個問題卻想起了史上最大的臺風泰培,不妨把它在這里給大家講解一下吧!泰培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最強的臺風,產生于1979年10月3日的西北太平洋上,這里被稱為臺風的誕生地,泰培源于這里的澎貝島附近季風槽產生的擾動天氣,但是起初由于它受到西北方向一場熱帶風暴的不利影響,它的發(fā)展并不順利,不過該風暴之后向北移動,于是泰培得以增強,路徑基本上是向西移動,
掠過關島后,這個氣旋啟動爆發(fā)性增強模式,10月11日9時,泰培發(fā)展成為5級臺風,于10月12日達到風速每小時305公里的最高強度,這也是有記載以來的最強臺風風速,并且它還將這一風速保持了18個小時,其中心海平面氣壓低至870百帕,這也是一個創(chuàng)記錄的低氣壓,這些都使得泰培的威力無比巨大,它的風場范圍直徑高達2220公里,如此巨大的范圍又創(chuàng)下了面積最大的熱帶氣旋紀錄,總之,泰培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記錄的巨大臺風,其很多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
經過關島之后,泰培繼續(xù)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但因受低壓槽逼近的影響折向東北前進,并且開始緩慢減弱,10月19日,之后泰培登陸日本南部,仍然給這里帶來了狂風暴雨,風災和洪澇災害造成日本百余人喪生,并且毀掉了很多的船只和建筑物,并且在日本成為有記錄以來環(huán)流半徑最大的臺風,還給日本帶來了約438億噸的降水,離開日本后,泰培向著東北方向移動,強度又曾一度增強,但由于來自海面的熱量較少,泰培趨向于減弱,減弱為熱帶風暴之后很快又減弱為溫帶氣旋,但是直到10月底才消失于阿拉斯加西南部的群島附近,前后歷時近一個月。
2、為什么南邊來的臺風基本上到深圳前就拐彎了,很少直吹深圳廣州?
據中國氣象網的大數據統(tǒng)計,在1949年~2019年間,我國共發(fā)生了491次臺風登陸,其中有189次登陸廣東,登陸次數最多,是全國臺風登陸最多的省份,但廣東臺風分布不均,也有厚此薄彼之分,登陸的次數哪里最多呢?看下圖:從登陸地點來看,廣東沿海自東向西均有臺風登陸,一般說來,西部沿海比東部沿海更容易遭遇臺風襲擊,1949-2019年間,湛江地區(qū)有54次臺風登陸湛江,徐聞縣最多,在過去71年中,有21次登陸湛江,
其次是陽江24次,汕尾21次,江門19次,珠海14次,深圳12次,汕頭12次、茂名11次,揭陽11次,惠州9次、中山3次、潮州3次,廣州1次,香港14個,深圳的臺風也是不少。深圳與香港只是一河之隔,從位置關系來看,深圳在香港里側,臺風更多地直面香港,而深圳暴露出的海岸并不長,只有從珠江口西邊或大鵬新區(qū)登陸的臺風,才屬于深圳,
若將香港和深圳相加,則應為14 12=26次,這一數字相當可觀。廣州也是如此,歷史上我國周邊海面產生的臺風平均約為30個,每年平均有7個臺風登陸我國,登陸廣東、海南、臺灣等地的臺風較多,大部分偏移到日本東部海面上消失。其移動路徑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南側導流氣流往往控制臺風移動方向,另外西南季風也會影響了臺風的移動路徑,
廣東省海岸線呈一段弧形,相對臺風方向來看,只有雷州半島與海南是迎面臺風,有效面積大,而茂名、陽江、珠海、深圳、汕頭、汕尾、潮州等地則是一段弧形,相對應的弧度較大,登陸的次數較多,彼此相差不大,廣州、潮州、中山等地的海岸內凹,登陸次數少,與深圳相也少了很多。南海面積小,也會生成臺風,太平洋臺風穿過菲律賓群島進入南海后北移,其位置位于深圳南面,移動路徑非常復雜,因為南海周邊陸地眾多,海氣相互作用較大,以及西南季風的影響,均可控制臺風移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