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目前南京水位,從上圖可以看出,南京水位也在警戒水位之上,現在是10.7米,超出了1.37米,從水位線來看,波動較小,水位非常平穩。如果根據長江水文特征分段的話,南京屬于下游,而我們常看到新聞媒體報道,洪水災害最多的是九江、武漢、兩湖等地,這些地方位于長江中游,雖然說武漢、九江與南京相差不遠,上下游相差不大,但由于河道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歷史上南京災情減輕了許多。
1、江蘇這邊下雨不多,為什么長江還是漲滿了水?
江蘇的長江段,也要切開來分析,穿越南京城而過的長江,也只像一條大河,拿個喇叭喊喊,對岸也許就知道你家今天早上吃什么。長江離開靖江往南通方向跑,越跑越寬,越過開沙島,抬頭一看滬蘇通長江鐵路公路大橋,立馬豁然開朗,這才是長江,這才是長江大橋,自此再往前跑個百十公里,江水與海水逐漸擁抱。長江來到她的盡頭,來到她最寬闊的場景,
此地,平時不下雨,兩岸相互望不見的距離間,還是裝滿了水,水上裝滿了船。由于水利系統發達的原因,無數條內河與長江勾連,洪水到來之前,各地閘口提前預排,也就是天上雖然掉下來的水量不大,地面在源源不斷向長江輸液,水面自然飽滿,這大概就是喝水也發胖的自然道理。公園按理說是不必關閉,但是有句話叫防患于未然,只能說明當地有關部門有預警意識,腦袋上始終懸著一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寶劍,
2、南京也處于長江沿岸,歷史上為什么發生水災較少?今年水情如何?
如果根據長江水文特征分段的話,南京屬于下游,而我們常看到新聞媒體報道,洪水災害最多的是九江、武漢、兩湖等地,這些地方位于長江中游,雖然說武漢、九江與南京相差不遠,上下游相差不大,但由于河道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歷史上南京災情減輕了許多。我們看下圖歷史上武漢、九江災情最多,一般來說長江有災情,必然有九江、武漢,這是為什么呢?上圖中九江、武漢周邊水情非常復雜,武漢眾水歸一,武漢處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1870年大洪水就是漢江與長江洪峰疊加而造成全城盡染,其次洞庭湖水系也是是非之地,產水非常多,所因此武漢一直受洞庭湖來水影響,往往出現災情,
九江更特別了,正好處于鄱陽湖出水口左側,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后,托高了水位,加之沿岸上面還有武漢來水,多支來水交匯九江,洪峰最容易疊加,因此歷史上九江潰壩次數多一些。我們再看看地形,三座城市差別還是不小,武漢與九江河道有些偏山區性,山區性河道有什么特點呢,有一定的落差,河水流速快,泥沙多,會導致河床泥沙淤積,河道發生偏移,引發河流改道,
其次這里的河道偏狹窄,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有限,就要與河流爭地,爭水、爭空間,容易出現洪災。而南京呢,南京是出大別山之后,變為平原性河道,河流侵蝕減弱,建設作用加快,河道偏自然形成,人類的約束力量減弱,但也有一個突出特點是河流容易變曲,但相對人類的歷史周期來看,河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為這個周期變長了,
加之南京下面為了通航,人工疏浚河道所起的作用不小,雖然人工作用有限,卻起著河道延伸的導向作用,人類又在兩岸加筑大堤,所以下游改道還變不容易了。古代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較差,河道難以束縛,河流不斷擺動,泥沙沉積,擺動沉積,千萬年的累積,河道形成了,變得穩定了,所以下游河道的形成可不是人為結果,是自然的選擇,
從目前來看,這里成為人類最宜居的地方,是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上圖是目前南京水位,從上圖可以看出,南京水位也在警戒水位之上,現在是10.7米,超出了1.37米,從水位線來看,波動較小,水位非常平穩,但這里海拔這么低,河道受海潮影響加重了,目前南京航運卻受阻了,南京三條輪渡航線寧浦線、燕八線和棉花堤渡口繼續停運,板橋汽渡仍停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