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華為,東莞長安的vivo、OPPO也擠進了全球銷量前五,足見東莞智能手機的江湖地位。華為已經成為了我國科技企業的一張金名片了,希望華為能夠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克服一個個困難,做成百年老店,松山湖周邊的房子也跟著興旺起來了,聽說已經到了35000元了。
1、“華為心臟”搬到東莞,釋放著什么信號?
因素很多:企業需要足夠的地發展,深圳大片的地已經很少了,勢必要找一些大地塊,深圳關內關外土地價格高企,對企業和員工都是壓力,為了謀求穩定的內部和人文環境勢必要找一個自我的空間,解決很多后顧之憂。一直詬病的華為周邊配套真的是嚴重與企業貢獻不相符的,華為周邊就是大農村,各種路修建不見完工,嚴重影響企業出行,
2、7月1日華為開始大規模搬遷往東莞松山湖,華為真的要從深圳離開了嗎?
有媒體報道華為研發團隊于7月1日搬遷至華為松山湖基地。報道還稱,7月2日華為將有2700人從深圳到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估計車輛約1500輛(其中大巴70輛),對此,華為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松山湖基地自2014年便已經立項并開工,公司早已在深莞兩地安排正常通勤用車,華為松山湖南方工廠早已在正常運轉之中,此次媒體傳聞搬遷一事,屬于正常業務布局,并非是華為“外遷”。
(華為松山湖基地歐式建筑)深圳高房價對制造業的驅離效果很明顯,大量制造業外遷,華為作為一個企業,盈利是首要目的,大量外遷是很正常的,而且華為作為一家國際性的大企業,在中國和世界都有布局,在深圳僅僅是一個象征性的總部,這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很多其他國際性大公司也是這樣的,至于華為會不會把總部遷移出深圳,甚至改變注冊地址?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制造部門和部分研發外遷,深圳可以接受,但深圳絕對不能接受華為把注冊地遷移到其他城市,相信華為也不會這么做。
3、為什么當初華為將數據中心業務從深圳遷至東莞?
去年10月15日,被稱為“華為心臟”的繼終端業務之后,華為的企業數據中心(EDC)也從深圳遷至東莞,短短2個多小時時間,就完成了華為主業務系統海量數據的切換,據介紹,位于東莞松山湖的華為企業數據中心共12個服務器機房模塊,3000個機柜,是深圳華為企業數據中心規模的8倍。將支撐華為業務發展的大旗,肩負公司云化、數字化轉型的新使命,
東莞憑什么挖掉深圳這么大的墻角?1、企業數據中心從深圳搬遷東莞是既定方案華為企業數據中心的搬遷其實是一個既定的安排,并非是一個拍腦袋的決定。據稱,這次華為企業數據中心從深圳外遷東莞,是早就規劃好的方案,從2013年就開始規劃了,華為EDC切換執行總指揮劉明榮表示,隨著華為全球業務量越來越大,保障全球業務連續性運作,成為了IT運維最首要的責任。
業務不中斷的要求越來越高,深圳EDC的局限性也愈加明顯,出現供電密度低、運維檢修難等問題,供電利用率接近飽和,存儲已達80%,系統性能逐漸變慢。供電、制冷、消防等基礎設施進入耗損失效期,運作風險增大,2、深圳房價飆升土地稀缺,企業成本太高任正非曾接受采訪時表示,“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
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深圳的土地早已開發飽和,新增用地供應面積逐年下滑,華為要建工廠、擴張,需要大量土地,深圳地價貴不說,要能拿出滿足華為的土地都很為難。
同時深圳的房價漲幅已連續兩年位于全國首位,房價的絕對值也早已比肩京滬,這直接導致了兩個嚴重的阻礙,一是對于企業來說房租等運營成本太高,二是對于員工來說租房、買房等生活成本太高。與深圳相比,東莞具有不可比擬的空間和地價優勢,土地和房屋面積和價格都更加合適,華為6.5億斬獲松山湖商住地塊,雖然經過49輪激戰,成交樓面價也約為2865元/平方米,深圳加一個0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