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曹操占據荊州的第一個階段,為日后曹操占領荊州打下基礎。曹操沒有去取荊州南部四郡,主要還是想先占據江陵要地,劉琮無力掌控荊州大局,在即位不到一日的情況下,向曹操交出印綬,舉城投降,至此荊州七郡一起歸屬曹操,由于曹操手握天子及朝庭,因此,荊州世家心向曹操,而不是劉表。
1、為什么曹操沒有一統天下?
為什么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為什么曹操沒有統一天下?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漢獻帝像座山橫亙在曹操面前。曹操勢力的壯大,就是從“奉主上以從民望”開始,在此之前,曹操勢力最強大的時候,也只占有東郡。不僅地盤小,人才也是稀稀拉拉的幾個,武將主要是本家兄弟以及夏侯兄弟,參謀人員也只有荀彧、程昱等,連徐州都打不下,連呂布都讓他曹操提心吊膽。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昌,被漢獻帝封司空,行車騎將軍事,以“奉主上以從民望”,才慢慢打開了局面。因此,有漢獻帝在位,曹操就不可能統一天下,如果拋開漢獻帝,曹操單干,那么就坐實了之前諸葛亮等指責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不拋開漢獻帝,以漢獻帝的名義統一天下,曹操還沒有這個心理準備。曹操統一天下的這個目標就夾在這兩種情況之中,邁不開步子,
第二,曹操承擔不起篡臣逆子的罪名。曹操雖然有野心,想統一天下,自己做皇帝,但是曹操還有儒家文化羈絆,還殘存著忠君報國的想法,沒有勇氣沖破儒家牢籠,更沒有勇氣承擔篡臣逆子的罪名,所以,曹操在《述志令》中一再申明,自己“本志有限”,“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曹操的志向限定了操場無法統一全國,
第三,孫權、劉備的存在也是一大關鍵因素。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雄心勃勃,面對孫劉聯軍,橫槊賦詩:“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赤壁之戰后,曹操深知自己有生之年,無法清除孫劉政權,于是對統一全國就不抱幻想了。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于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陜西勉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劉備在益州聽說曹操已經占領漢中,張魯已經投降曹操,十分恐慌,可是曹操卻不同意司馬懿等人趁機奪取益州的進言。
反而說:“既得隴,復望蜀,”后匆忙撤軍,最后讓劉備趁機占領了漢中。從此之后,曹操基本上處于走下坡階段,徹底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志向!襄樊之戰初期,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曹操惶恐得準備遷都來逃避關羽的威脅,為了打敗關羽,后來竟然妥協到與孫權聯合,來對付關羽。這就是曹操處于走下坡路的具體象征,山野老人講三國,不管您滿意與否,都盼望您能寫兩句您想說的話!。
2、為什么曹操在平定河北后,要奪取荊州?
東漢時期的荊州,相當于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下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等七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割出一部分縣,另置襄陽和章陵兩郡,形成了“荊襄九郡”。整個區域囊括現今的湘、鄂以及豫南等地區,諸葛亮評價:“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從宏觀看,關中、中原、巴蜀和長江中下游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南陽盆地處于這四個地區的中心地帶,控制它,就能左右天下的局勢,
3、曹操的城池在北邊,荊州不是曹操的了,為何劉備取長沙的時候,長沙還是曹操的?
在三國時代,荊州歸屬一直都變化,并非一直屬于劉備,或者孫權,或者曹操。你問到的這個問題:曹操的城池在北邊,荊州不是曹操的了,為何劉備取長沙的時候,長沙還是曹操的?我們需要一點點的給你講解一下其中的緣由,抽絲剝繭的了解一下,三國時代的荊州范疇,三國時代的荊州和現代的荊州不是同一個意思,并且范圍不同,只是名稱類似而已,而且意義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