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是清末民間流傳開來的俗語,簡單來響馬指強盜,蹚將指土匪,其實是一路貨色,只是叫法不同,干的臟事都是一樣的,可能響馬具有流動性,而土匪有自己據點,強盜土匪基本都是黑的,偶爾也有投身革命事業的。張寡婦當土匪,是為了報仇,但是考慮到手底下的土匪,都想混個安穩日子。
1、“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蹚將是什么?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是清末民間流傳開來的俗語,簡單來說,響馬指強盜,蹚將指土匪,其實是一路貨色,只是叫法不同,干的臟事都是一樣的,可能響馬具有流動性,而土匪有自己據點,強盜土匪基本都是黑的,偶爾也有投身革命事業的。響馬最早的個褒義詞,它是綠林豪杰的通稱,山東又多好漢,所以最出名是山東響馬,闖關東后又帶出來關東響馬,而響馬一詞的由來,古代陸地運輸主要靠駱駝、馬等,為防止牲畜走丟,會掛個鈴鐺,而綠林好漢們為彰顯氣勢,會在騎馬上掛更多的鈴鐺,聲音更加響亮,于是稱為響馬,
王德林,山東沂水縣人,響馬出身,積極抗戰,愛國將領,我們的人。這些響馬們也要吃飯,太平盛世時還能行走江湖,亂世時混不下去了,本著對路途和江湖的熟悉,干起了攔路搶劫、偷盜的行當,響馬一詞也被用壞,一說起響馬,受百姓痛恨,1923年臨城劫車案,就是山東響馬孫美瑤干的,愛國將領,抗戰時成立國民救國軍的王德林,也是關東響馬出身,
任應岐,河南魯山人,蹚將出身,后投身軍營,中將軍長,我們的人,1934年遇害。蹚將,是豫語諧音,蹚匠,蹚在豫西是徒步涉水的意思,河南地區多災,要么洪澇,要么干旱,為改善環境,常常挖溝筑堰,壘石砌壩,于是有一批專門從事石匠、鐵匠、泥匠、窯匠等,統稱為蹚匠班,他們不堪忍受貪官酷吏,團結起來換貼結拜,閑聚忙散,揭竿鬧事求活路,慢慢落草,明為蹚匠,實為殺人越貨,攻城破寨的土匪,
2、河南巨匪張慶,擁有了3萬多土匪,如何被官軍徹底圍剿?
河南巨匪張慶,臨汝縣人,因為長得人高馬大,黃頭發高鼻梁,有點像洋人,估計有點穆斯林血統,所以人送外號“老洋人”,1886年出生,10歲那年父母病死,跟哥哥張林相依為命,辛亥革命時一起投奔當地的白郎義軍,這個白郎也是一號人物,當年他率領部隊公然反抗袁世凱,袁派出的部隊悉數被滅,大怒之下讓段祺瑞率20萬重兵圍剿白郎,最后才兵敗被殺,哥哥張林也被打死,張慶轉投河南督軍趙倜帳下,混了個連長。
1922年直奉戰爭時,趙倜被馮玉祥打敗,殘兵有的被吳佩孚收編,有的則落草為寇當起了土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張慶帶著300多人在中牟縣拉桿起事,本想帶著弟兄們發財,可是所到之處都被戰火摧殘,遍地貧瘠,沿途都是逃命乞討的農民,張慶在痛恨軍閥混戰之余陸續將流民收編,打算走西口,還提出口號“所到之處,不要銀錢,不拉票”,此舉獲得很多人響應,到了陜州時,隊伍已達千人,當時陜州守備寧保成和張慶是老相識,所以立刻就和張慶合成一伙,打到潼關時遭到了陜西督軍劉鎮華的強烈還擊,張慶放棄進攻潼關,在靈寶縣周圍盤踞下來,一邊打劫過往走西口的商販,一邊收編貧苦農民擴充人數,
很快,張慶的勢力越來越大,還聯絡了周邊的大小土匪搞起了聯盟,張慶自任大首領,手下嘍啰上萬人,這時河南督軍馮玉祥深感不安,率大軍來殲滅這股土匪,張慶提前得到消息率領部眾向東轉移,不僅連下項城、沈丘、新蔡等城,還打下了阜陽城,洗劫了當時安徽督軍倪嗣沖的府邸,搶了他的商號、當鋪,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倪嗣沖藏在老家的軍火庫,張慶一下子武裝了5000多枝步槍,300萬發子彈,還有機槍、大炮,人數擴張到數萬人,實力大增,撤出阜陽城時,還綁架了一批值錢的肉票,其中就有幾個天主教堂的洋人。
壞就壞在綁架的這幾個洋人,讓此事件從燒殺搶掠的土匪變成了影響極壞的國際事件,本來各地剿匪都力不從心,但這次列強給了壓力,情況不一樣了,曹錕和吳佩孚都親下命令河南和周圍省各地駐軍圍剿竄匪張慶,于是張慶成了眾矢之的,14師長靳云鶚、河南督軍張福來、湖北督軍蕭耀南均出兵圍剿,各張貼告示,擊斃張慶的賞大洋1萬塊,救出洋人的加官進爵,眼看不妙的張慶先讓部隊分散到山里打游擊,但圍剿的北洋軍并未罷休,于是張慶決定談判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