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入川時,如果把鎮守荊州之人由關羽改為趙云會怎么樣。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么之后一連串的歷史都將會改寫,如果關羽不是倨傲,招惹孫權翻毛腔,荊州是三國時期三方勢力對峙的戰略要地,關羽如果沒有失去荊州,那么關羽作為蜀漢在中原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遏制了北面的曹操,不敢輕易發起漢中之戰。
1、如果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那么蜀國會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嗎?
荊州是三國時期三方勢力對峙的戰略要地,關羽如果沒有失去荊州,那么關羽作為蜀漢在中原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遏制了北面的曹操,不敢輕易發起漢中之戰。事實曹操早到了西安,卻不敢發起漢中戰役,就是因為關羽在荊州發起了襄樊戰役,曹操也擔心兩面受敵。這也正是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所指出的戰略,關羽不失去荊州除了遏制曹操,還可以繼續聯合東吳,戰略上合作共同抗曹。
2、諸葛亮入川時,如果把關羽換成趙云鎮守荊州會怎么樣?
諸葛亮入川時,如果把鎮守荊州之人由關羽改為趙云會怎么樣?絲語認為,這是一個既受當時的條件制約,又是讓諸葛亮感到很無奈的選擇,要搞清楚諸葛亮為什么最后決定由關羽駐守荊州,必須弄清楚在里面的前因與后果,話說劉備以龐統為軍師一路進軍到達涪城的時候,先有廣漢人彭羕獻計救了其數萬人性命,并對劉備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于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后有諸葛亮特遣馬良奉書告劉備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于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兇少吉,切宜謹慎。值此惑疑之際,劉備原本是打算回荊州與諸葛亮從長計議征伐西川之事的,無奈龐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私自臆斷諸葛亮是害怕他取了西川,立了功,特意奉書阻攔他。于是,再三催促劉備進軍攻取西川,最后不僅偷雞不著蝕把米,自己也在落鳳坡遇險被張任亂箭射死,還讓劉備在涪城陷入了進退兩難,不得不修書搬諸葛亮前來解圍救困的境地,
其實,諸葛亮入川,留關羽駐守荊州是劉備的主意,諸葛亮本來是想要換人駐守荊州的,但無奈“上意”難違,最后,只好再三囑咐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吳!可以說,諸葛亮之所以最后將駐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也心有無奈,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后面有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結局,關羽自己要承擔主要責任,劉備其次,諸葛亮最多只能是第三“責任”人。
如果當時荊州真的換了趙云駐守,情況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絲語認為,說小了荊州的歷史會改寫,說大了三國的歷史得改寫,第一,憑借趙云的成熟與穩重,他一定不會違背:“北拒曹操,東和孫吳”的原則及策略,所以,他不會給東吳偷襲荊州的機會,守住荊州也就不是問題。第二,如果由趙云駐守荊州,他一定會時刻把荊州的安穩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更不會冒險進攻襄樊,確保荊州的防守固若金湯,
3、如果三國時期關羽沒有失荊州、敗走麥城,蜀國的命運會怎樣?
應答,如關羽沒走麥城,一樣亡國,其理由是,劉備不冷靜,關羽走了就舉大半兵力報仇,忘了強大的魏國隨時消滅他們,孫,吳聯盟才有唯一生存的機會,這應該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意思,也就是基本國策,但事實上已蜀,吳爭守荊州,相互削弱,還伐魏,有意拿雞蛋砸石頭,嫌自己死得慢了,魏魚翁得利,后有諸葛又重新修復孫,劉,兩家關系但太晚了,吳國已超出蜀國許多,蜀國內部混亂,將相不和,君臣不和,無人可用,最起碼缺少治國之能人,哪有不敗之理,因劉禪當時已失去自由,也無權,基本有諸葛說了算,(這里說一下,這個阿斗是聰明之人,不是扶不起來),三國之間的事,誰也說不清楚,要看站在歷史的角度,還是演義角度去看,去分析,探討探討沒有誰能去統一認識,也沒有誰有這個能力,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這必競是歷史,沒有誰親自看過見過,再見!。
4、如果關羽沒有進攻樊城,而是固守荊州,劉備拿下益州,三國后續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