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這話是嚴重錯誤的,中原是大概念,關中是小概念,關中只是中原大概念下的一小部分,這好比中國包括河南,河南卻不能代表全部中國。關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與分母的關系,河南做為地名出現是在唐朝,唐朝設立河南郡,后來改為都畿道河南府。
1、山東是中原嗎?
欲談中原,先談九州。九州,又名赤縣神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即成為古代中國大地的代稱,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并入雍州與青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吾認為,九州之中,則為中原,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但并未形成完整而統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
簡單概述了九州和中原后,咱們仔細端詳且觀瞧一下大華夏壯美遼闊的山川和河流。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炎黃子孫,部落戰爭,王圖博弈,造就我大中華悠悠文明之史,黃河自齊國入海,山東有部分區域在古代肯定屬于中原,但絕對不是全部,在古代,齊魯的地理位置不利于統率更大更廣的土地和糧食,故山東不在中原正中。
2、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為什么現在中原變成了河南?
首先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是偷梁換柱的概念,中原這個概念在古時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概念,沒有具體的范圍與界限,它即不是專指河南,也不是專指關中,它是一個籠統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圍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指黃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區域范圍內。首先“中原”剛開始不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詞剛開始它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間,“中原逐鹿”這個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時期為區分自己與周邊民族,把四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后來周朝繼承了這一理念,并通過禮法對這一理念進一步強化,認為周朝統治區域內(含各諸侯國)是天下之中,四周則是蠻夷,后來“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領域,認為周文明發達,周人舉姿有禮,作事有規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恥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則是未開化的野人,沒有文字,茹毛飲血,不知羞恥,住的是帳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為了區分這種文明與野蠻,周人就把周文明稱為中原文明,而四周則稱為蠻夷。“中原”作為地域概念在古時候覆蓋范圍非常廣,而且形成也較為漫長,原來是指以河洛盆地為中心的商朝統治區域,后來是周朝統冶區域,包括整個河南、陜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西北部,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與分母的關系,
這個時期區別于中原地區的國家主要是楚國、吳國、越國等長江流域的國家,因此楚國“不服周”,一直向北擴展,占領了黃淮流域的廣大地區,最后加入到中原國家的行列。吳國、越國強盛后也開始參與中原爭霸,西方的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穆公就開始參與中原爭霸。到了漢代“中原”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泛指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江蘇北部等廣大地區,
區別于中原地區的是江南地區、川蜀地區、西域地區、漠北地區等。淮河以南統稱江南,四川盆地為川蜀,甘肅嘉峪關以西為西域、長城以北為漠北,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是在東晉以后西晉滅亡后,漢人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謝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成立東晉,漢人在回憶追思在北方故鄉的過程中出現了“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于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詞匯,這此詞匯廣泛出現在晉朝的書藉內,傾注了人們心中的中原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