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七郡所以圍繞著荊州發生了許多的故事,比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只是荊州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郡南郡而已,并不是整個荊州,再比如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失的荊州其實只有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個郡而已,并不是整個荊州。東漢十三州荊州之所以在三國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荊州位于天下之正中的位置,是華夏中原地區進入江漢平原的唯一通道,也是北方政權南下統一華夏的重中之重,自古便有“得荊州者得天下”的說法。
1、為什么荊州是吳國的?
誠邀,如題。小編覺得樓主這樣說不嚴謹,荊州的歸屬在三國混戰時其實一直在變化,只是最后荊州大部分郡縣歸屬于吳國,荊州是天下之中,四戰之地。最初的荊州刺史是王睿,他也是荊州的第一個主人之后王睿被孫堅滅了,初平元年(190年),王睿為孫堅所殺,劉表單騎入荊州,用自己的能力穩住了這片土地成為了荊州牧。荊州在他的治理下成為漢末少有的凈土樂園,
劉表死后,二子爭位,公子劉琮以荊州投降曹操,故此荊州又屬于曹操。公子劉琦與劉備據守江夏,赤壁之戰后,劉備迅速奪取荊州首府南郡以及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后呂蒙偷襲荊州,盡得荊州除開南陽,襄陽的所有州郡,于是劉備與荊州再無關系。三國后期,曹魏以原南陽郡和襄陽郡設立曹魏的荊州,東吳以原大部分荊州郡縣為東吳的荊州,
2、怎么看“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東漢末年之所以能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是因為發生于荊州的三場戰役,三國就是在赤壁之戰中萌芽,在襄樊之戰中發展,在夷陵之戰中奠定,無論是赤壁、襄樊還是夷陵,都在當時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荊州境內,所以說:一部三國史,就是半部荊州史。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一,地處長江兩岸,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和湖南省全部、江西省西部、貴州省東部、廣東省和廣西自治區北部,當時的一個荊州抵得上今天的三個省,
東漢十三州荊州之所以在三國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荊州位于天下之正中的位置,是華夏中原地區進入江漢平原的唯一通道,也是北方政權南下統一華夏的重中之重,自古便有“得荊州者得天下”的說法。東漢末年,從劉表單騎入荊州開始,荊州便成為中原之外相對穩定沒有戰亂的地區之一,在劉表主政的數十年中,荊州難得安寧,當北方霸主曹操打著統一天下的旗號開始南下荊州時,荊州便開始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荊州第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赤壁之戰阻止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赤壁之戰發生在荊州赤壁就是今天湖北省咸寧市下轄的赤壁市,在當時屬于荊州的江夏郡,曹操南下荊州進行統一之戰,劉表的繼任劉琮舉城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占領荊州除江夏郡之外所有的郡縣,只要曹操再進一步,拿下江夏郡的劉琦和劉備,就占領了荊州七郡,接下來就能揮師江東,攻打東吳,一統整個長江以南,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僅僅5萬人的孫劉聯軍在周瑜的帶領下,在赤壁以火攻擊敗了曹操東征主力,硬生生地扭轉了曹操統一整個南方的計劃,在客觀上促成了天下不能被曹操統一,不能統一當然就是分裂,雖然赤壁之戰不能保證是不是三國鼎立,但三國鼎立的局面卻是在赤壁之戰后形成的。赤壁之戰后,天下局勢逐漸開始明朗化,北方的曹操仍然是最大的霸主,南方的孫權盤踞江東自成一霸,荊州的劉備在取得江南四郡之后又借來了南郡,之后攻取益州,拿下漢中,成為了南方的另一霸,自此三國鼎立局面初具規模,但并不穩定,
襄樊之戰發生在荊州荊州第二個重要作用就是:襄樊之戰阻止蜀漢政權的發展勢頭。整個三國之中,蜀漢的勢力是發展最快的,同時也是衰弱最快的,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橫跨荊、益二州也不過用了10年時間,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后產生了錯覺,覺得蜀漢勢力是天下最能打的,也是最強的,于是戰略冒險開始了,這便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一場在錯誤時間發動的錯誤戰爭,因為蜀漢還沒有準備好北伐,關羽就提前暴露了實力,一開始襄樊之戰關羽是打得有聲有色,不僅把襄陽和樊城團團圍住,而且還一不小心威震華夏,整個華夏為之震動,也客觀上促成了孫權與曹操的暗中聯合,最終的結局就是關羽被殺,劉備勢力徹底退出荊州。襄樊之戰產生的深刻意義就是促成了三國鼎立的發展,由原本兩弱聯合共抗強敵的局面,變成了三國爾虞我詐進行殘酷政治的局面,蜀漢勢力被徹底打掉了主動發展的實力,老老實實地被打回了益州,阻止了蜀漢政權的發展勢頭,也就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