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偌大個中國,遷出北京的中科大最青睞南陽,南陽還是今上皇考祖籍地,還曾親自關懷給南陽送了一所大學仲景國醫大學。南陽還曾是國主趙真人潛邸之地,太祖親自為南陽撰文揚名,連南陽區區一個下轄縣也能入相國法眼親自取名,這在全國恐怕也是不多見的,雖帶有劉西堯的親筆信,受到了河南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在南陽山區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的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
1、南陽當時為何要拒絕中國科技大學選址落戶在南陽?
【“開封”何時能“開封”?南陽為何婉拒中科大?】謝謝邀請!看了南陽為何婉拒中科大這個問題,筆者不由地想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各種資源和條件都很一般的河南開封市要破瓶頸、尋突破、求發展時提出的一句話:“開封”何時能“開封”?再回到南陽當年為何拒絕中科大問題上來,有一個很可觀也很體面的說法是:由于當時是計劃經濟,全國都面臨著嚴峻的吃飯問題,南陽或者說是河南的領導是怕大學師生擠占河南的副食口糧影響南陽,或者說是河南人的吃飯問題,所以就拒絕中科大在南陽選址建校。
民間有不少說法是認為當時的領導沒有遠見,不重視教育,但也有一批小眾拿吃飯問題說事,稱這一做法是為南陽人好,不是不重視教育和目光長遠或短淺的問題,筆者從“開封”何時能“開封”這句話里,還是感覺當時南陽拒絕中科大的背后,還是目光的問題,如果那個南陽或河南的誰誰誰非歸結為是“吃飯問題”,咱可以再注意一個關鍵詞:當時的全國吃飯是一個問題,如果拿吃飯說事,其實還應該加上“大局觀面”問題。
2、為什么中科大在合肥,而不在南京或杭州呢?
估計每次想起這件事,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的領導腸子都悔青了!用一句來說,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中科大,全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于1958年09月創于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后1969年由于歷史原因,國家決定讓中科大遷移校址。正是基于這種情況,中科大的人員開始去其他地方考察并尋找新校址,分別是河南和湖北沙市(現為荊州市的中心城區),但前者對中科大的到來并不積極,湖北沙市也一樣,表示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
沒辦法,中科大的工作人員只能悻悻而歸。不久,又派出兩組人員去江西和安徽選址,不想江西也明確表示不能接收中科大,安徽也頗有異議,不過還是力排眾議把校址定在了安徽安慶,但由于安慶辦學條件極差,包括教學設施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最終定在合肥。后來,合肥又給了中科大一定的財力、物資支持,得以讓中科大度過了其校史中最生存困難的時期,
我們一直講,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后來,邁入新起點的中科大也開始反哺合肥這座城市,并助力合肥成為中國綜合性國家科學技術中心,這就像阿里巴巴一樣,杭州擁抱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回過頭來反哺這座城市。最后,需要補充的是,湖北、河南這些省份拒絕中科大落戶自家門口,也是有原因的,畢竟那個時候,物資真的貧乏,你說呢?,
3、中國科技大學最初計劃遷往河南,為什么會被河南拒絕?若中科大在河南,會有什么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遷恰好50周年60年前,中國科大肇啟京華。“我們的學校如果能夠說像一張白紙,那么就請把我們的學校辦成最新最美的學校吧,”這段聲音,是1958年9月20日時任校長郭沫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當時可能不會有人想到,中國科大在北京玉泉路19號只待了十余年,中科大輾轉南遷這所一誕生就風華正茂的大學,在北京度過11載春秋后,輾轉千里南下。
選址歷經坎坷,河南因物資短缺、條件艱苦婉拒1969年10月,國內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受文革的破壞以及戰備疏散的影響,北京重點高校紛紛外遷,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向科大傳達了搬遷指示。搬遷選址卻一波三折,校革委會分別派往河南、湖北、江西選址,但都遇到了困難,雖帶有劉西堯的親筆信,受到了河南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在南陽山區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的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