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少將中,升遷到正國級的領導人,只有三人,河南籍開國少將李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任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其他兩位是汪東興、劉華清,他們倆人都曾任過中央政治局常委。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1、姜子牙是河南南陽人么?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后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呂就在今天河南南陽市西郊臥龍區王村鄉,而申就是南陽古稱,西周末代幽王想廢掉太子,而當時的申伯作為太子外公不甘認慫就聯合犬戎與若干小國造了反推翻幽王,這太子就是后來開創東周的周平王,
2、姜子牙是安徽阜陽人嗎?
中國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關于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沒有確鑿可信的記載?!秴问洗呵铩な讜r》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省衛輝市)也;”《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
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歷史翻到了公元1958年,阜陽地區臨泉縣姜寨在挖涎河時,在姜寨集東首二里處的涎河邊,挖出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個大字,隨后,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許多歷史學家首肯。大型工具書《中國縣市概況》、《安徽人物大辭典》都記載:姜尚,臨泉姜寨人,其實,語焉不詳的《史記》還是記載了姜尚關鍵的一點:姜尚,東海上人。
3、河南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是誰?
在開國少將中,升遷到正國級的領導人,只有三人,河南籍開國少將李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曾任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其他兩位是汪東興、劉華清,他們倆人都曾任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德生(1916年-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縣陳店鄉人,1930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浴血奮戰,功勛卓著,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他歷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35師師長、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先后率部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以南地區防御作戰和上甘嶺戰役,率第35師先后與敵人進行大小戰斗421次,殲敵1.9萬余人。
抗美援朝勝利后,他榮升解放軍第12軍軍長,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副主席,這也是李德生一生政治生涯的頂點。在開國元帥中,只有朱德、葉劍英兩人擔任過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其他開國將軍中,也只有汪東興在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先后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政治委員,是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