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海底發生地震可能不會引起海嘯,但當淺源地震規模足夠大時,會引起海底地形變化,如海底垂直位移、海溝邊坡坍塌、火山噴發等,引起海面擾動,產生周期性波浪,統稱為海嘯,隨著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更容易發生海嘯和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并造成更大的損失,海嘯波長大于海洋的最大深度,在海底附近軌道運動沒有被阻擋太多。
中國學者發現山東萊州灣和黃縣在中國有記載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47年(即西漢初年任遠年)和公元173年(東漢西平二年)海嘯。這些記錄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兩個記錄海嘯。時隔500年左右,日本四國以南8.4級海底地震僅記錄到2 ~ 3m 海嘯。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發生強烈地震,導致海嘯席卷東南亞多國,損失極其慘痛。海嘯作為一種破壞力極大的災難性波浪,是由海底以下50公里范圍內的6.5級以上海底地震引起的。波浪以沖擊波的形式向海岸周圍傳播所造成的破壞程度與海平面的高低密切相關。隨著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更容易發生海嘯和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并造成更大的損失。一般來說,海底發生地震可能不會引起海嘯,但當淺源地震規模足夠大時,會引起海底地形變化,如海底垂直位移、海溝邊坡坍塌、火山噴發等,引起海面擾動,產生周期性波浪,統稱為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害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以下50公里以內,里氏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或者水下山體滑坡或者火山爆發也可能造成海嘯。一次沖擊后,沖擊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就像一塊卵石落入淺池時產生的波浪一樣。海嘯波長大于海洋的最大深度,在海底附近軌道運動沒有被阻擋太多。不管海洋有多深,波浪都能傳播。詳細解讀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噴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引起的破壞性波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 ~ 800公里,幾個小時內就能穿越海洋;波長可達數百公里,能傳播數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波高不到一米,但到了淺海沿岸,波長減小,波高急劇增大。可達數十米,形成能量巨大的“水墻”。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和波浪特征控制,咆哮的海冰墻每隔幾分鐘或幾十分鐘重復一次,破壞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