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荊州劉表病逝,劉琮繼任荊州牧。如果關羽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御孫權,這仗還怎么打,用一句話關羽怎么打都會失敗,東吳是一定會背后襲擊的,盟約在那種情況下就是笑話,要真的按盟約來劉備理當歸還荊州給東吳,這是赤壁之戰時最初的盟約,既然你不仁,能怪我無義。
1、如果你是關羽,有5萬荊州兵,怎么打襄樊之戰,進而進軍中原?
很久之前就收藏了這個問題,可遲遲沒有問答,是因為這個活豹眼看著眼熱,但卻實在干不了哦。最終決心“沒有金剛鉆就不去攬這瓷器活,”在此,說一下干不了的原因,也算是有個交代吧。第一,關公都干不好的活,豹眼咋能干得了呢?第二,大哥永遠是大哥,沒有劉備大哥的支持,這活咋干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五萬大軍圍攻呂常駐守的襄陽、曹仁把守的樊城,
不清楚呂常有多少兵力,但關羽沒有攻克;曹仁僅僅有數千兵力,關羽也沒有攻克。曹仁命令龐德駐守樊城北面,同時向曹操請求救援,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路大軍,共三萬人馬解圍,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龐德。應該說,關羽圍點打援,這個策略很正確,攻城很難,特別是像曹仁這樣善于防守的戰將,困難更大。但消滅魏軍的援救部隊,就相對容易一些,
關羽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威震華夏,幾乎逼迫曹操遷都。就這個情況,有勇有謀的關羽才能做到這一點,誰還能做的更好呢?曹操的援軍不斷到來,但關羽卻是一直在孤立作戰,得不到后方支援,不僅兵力得不到補充,糧草供應也是個問題。如此一來,如何能夠繼續呢?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機撤軍,但關羽猶豫不決,導致了最后的失敗,如果是豹眼的話,恐怕早就嚇跑了,這是豹眼唯一能做的事。
豹眼是不行的,直接高掛免戰牌,沒有任何能力也不必去琢磨關羽做不到的事,豹眼忽然想起了個趣事,那是乾隆殿試時,發生的故事。乾隆出了個上聯:“煙鎖池塘柳”,金木水火土全占齊了,要二人對下聯,優者點狀元。其中一位,一看題目就交了白卷走人,另一位琢磨了半天還是沒對出來,也就交了白卷,第一個交白卷的就被乾隆確定為狀元。
恐怕其中的理由是,一看就不會,比看了半天才知道不會的人要明白一點,豹眼琢磨了很久,才知道題主這個題回答不了啊,看來不能不低調啊。勉強說幾句的話,那就是關羽的兵,家眷都在荊州,關羽穩定不了后巢,軍心就不穩,孫權沒有不偷襲荊州的可能,白白一座空城留給他,他能不趁火打劫嗎?如果關羽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御孫權,這仗還怎么打?就更沒有取勝的機會了。
2、關羽的樊城之戰怎么打才能恢復中原?
實話實說,冒著被噴的危險,其實,關羽的襄樊之戰就是個錯誤,別看水淹七軍,殺龐德,捉于禁這一系列事跡威震了華夏。但事實是在蜀漢根基未穩的情況下,貿然挺近,完全沒有戰略平衡的眼光,關羽一開始是打得爽快了,然而作為一個高級將領居然沒能看出劉備與諸葛亮將他放在荊州坐鎮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利用他的威望震懾曹魏與東吳,因為當時劉備集團確實沒有人能夠比關羽更適合坐鎮荊州震懾的人,這也說明劉備根基的薄弱的短板。
在劉備取得漢中之后,魏蜀吳三國就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而在這個平衡之下,荊州之地可謂是陷入了夾縫之中,而荊州此時已經不是蜀漢的戰略前沿,而是處于了防守的位置,東吳不會放棄機會將長江連成一片,曹魏更是想爭奪此地為南下要地,誰叫東吳把揚淮防守得太死,曹魏也是重兵把守,而在西北邊的漢中涼州之地蜀漢與曹魏也形成了對峙的情況。
在這種背景下,荊州就是一個中心帶,誰先動誰先死,蜀漢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吳何曾也沒有魯肅占荊州,取巴蜀南北對峙的戰略,曹魏也不是傻瓜。更重要的是東吳已經將內部的山越給解決,已無后顧之憂,這時候的荊州就是一塊蛋糕,而蜀漢卻還沒有完全解決各種存在的內部矛盾以及后方,可能話不好聽,關羽只是一名猛將,還不謙虛,自傲與否不好說,但從他一路追隨劉備的情形來看,顯然沒有意識到劉備集團存在的各種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