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武漢各個方面相當于三個長沙,武漢這些年政策肯定也比長沙好,畢竟是副省級,地理位置好,行政級別和經濟權限和國家照顧上都比長沙有優勢,但是武漢現在看數據,人均是不及長沙,綜合實力再怎么算,也不過1.5個長沙,為何武漢沒有甩開長沙,反而被拉進差距了呢。
1、長沙和武漢哪個更好?
長沙和武漢作為兩個中部省會城市,如果要比那個好,我們要從以下幾個點全面分析:1.居住人口幸福指數(這個最重要)決定幸福指數排名第一的是房價,武漢房價平均是長沙的兩倍左右,長沙幸福指數遠超武漢。2.人均收入人均收入不但決定幸福指數,也是除去大宗必需支出外(房、車),決定生活品質高低的最重要指標,長沙2018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武漢2018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長沙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武漢7%。
3.人均GDP發展2018長沙人均GDP1.95萬美元、2018武漢人均GDP1.81萬美元,長沙高于武漢7.8%。4.GDP增速2018長沙GDP增速8.5%、2018武漢GDP增速8.0%,長沙高于武漢0.5個百分點。5.可持續GDP房產是固定的非可持續性資產,剔除房地產之后的GDP主要包含:制造、科研、金融、教育、農業及周邊、服務業等——這些直接決定了GDP發展的可持續性,
武漢2018年建筑業總產值9194億元,總GDP1.48萬億剔除房產后剩余5200億元,長沙2018年建筑業總產值3194億元,總GDP1.15萬億剔除房產后剩余8300億元。這也就是為什么房地產開始降溫后長沙的整體GDP增長開始超過武漢的最重要原因,房地產降溫后,長沙可持續GDP高于武漢60%(取房地產消失值)。
6.省級周邊發展的帶動性湖北舉全省之力發展武漢,導致湖北其他省份發展乏力;湖南各縣市均衡發展,未來上十年具備良性的經濟增長和輻射,7.空氣環境空氣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居民的健康,也是幸福指數重要的標準之一。武漢AQI為82,PM2.5為37;長沙AQI為71、PM2.5為18,長沙空氣質量遠遠好于武漢,
8.自主經濟活力受中央政策扶持影響,武漢央企國企總數352家,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名全國第三。長沙僅有152家,排名未進前二十,也就是說,武漢主要靠中央政策和直接投資支持,長沙自主經濟發展與民營企業活力遠超武漢。9.開放性武漢區域保護非常嚴重,除了大宗貿易壁壘審核外,連湖南的芙蓉王香煙都禁止銷售,長沙沒有排斥湖北的任何商品,在城市開放性和自由貿易領域,長沙做得比武漢好。
10.美食湘菜是全國八大菜系里比較知名的,而武漢菜由于受歷史碼頭文化影響,毫無特色,在美食這塊,生活在長沙好過武漢。綜上:衣(收入)、食(美食)、住(房價/空氣)、行(收入)四大領域,長沙完勝武漢,而GDP領域(人均、增速、實質GDP)長沙都超過武漢,武漢僅靠人口數量紅利和房地產貢獻在GDP總量上超過了長沙,僅此而已。
2、長沙和武漢哪個更適合定居?
2004年北上武漢讀大學,已經離開湖南整整12年,兩座城市經常來回跑,也經常被身邊朋友放在一起比較。簡單的說,有幾點區別:1.長沙人情味更濃,本地人沒有過高的優越意識,更多是容易處到一起,你大可以到街邊找個攤和大爺下棋,或者在公交上和大媽聊一路,當然這是幾年前的長沙,現在外籍人口大量落戶,城市都在變味。
反觀武漢,這個問路都要收費的城市,人情味很寡淡,遇到的武漢人不少,純的,或者三代以前遷居過來的,或者周邊地市進城的,說實話真的人情味寡淡,外馬是這里一個方言詞匯,你懂的;2.長沙人更重鄉土情,真情切意地愛著家鄉,在廣東的湖南人很多,但是家鄉有難都很慷慨,彭老先生的立珊專線,這個類似的情形在武漢絕少見到,更不談在90年代就有這事。
湖北人對于家鄉沒有省的概念,只去分成武漢人,湖北人,在內心深處其他地市人是看不起又有點怵武漢人的,不信你試試,你問一個在武漢的黃岡人,他會始終認同自己是黃岡的,哪怕十幾年居住武漢,也不怎么認同是武漢人,3.城市建設上,武漢正在補課,而且是大補。我2004年來讀大學,整個長江以南沒有一座立交橋,我是親耳聽見湖北地市的人,鄙夷的說這是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