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頭農民能省的錢絕對不會去花,這很好理解,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沒解決,會過日子的人是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的。南方做魚,對于活蹦亂跳剛宰殺的魚,喜歡清蒸,吃魚的鮮味,最大保持水產品的嫩和鮮,真可謂,高端的食材往往使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清蒸的烹飪方式在廚藝上屬于蒸菜,紅燒魚的做法則是實打實的燉菜。
1、河南哪個地方的人最懂吃,最會吃?
就河南一般群眾家庭來說,最會吃的應該是信陽人,我家在豫中從小生活都比較節儉,過去比較貧窮的年代,一般平常吃不到肉,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割上二斤肉,平常吃油也很少,家里炒菜基本不用油,而是在炒熟以后滴上兩滴油。來客了,要么是包餃子,要么是炸油條撈面條,根本沒有什么菜,信陽地處豫楚交界地,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
2、為什么河南信陽人這么會吃魚?
雖然不是信陽人,但大學期間有個朋友是信陽的,每次喝酒都要給我們嘮上一會他們家鄉的魚,時間久了,也漸漸了解一點,上網查了一些資料,分享給大家。對于河南其他地區,哪有這么多魚,會吃魚當然要有魚可吃,信陽位于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信陽的水資源占全省總量的22%,人均水資源1230立方米,河南第一,這么多水,一定不缺水族啊,
據統計,信陽地區能吃的魚有100多種,蝦50多種;不乏南灣魚、光山青蝦、潢川甲魚等優質品種,這么豐厚的老本兒,咱不吃魚對得起誰,所以信陽人會吃魚也沒有什么稀奇的。在信陽談論到吃,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聽說,信陽的招牌菜南灣魚基本跟信陽毛尖齊名,聽朋友說信陽所產南灣魚不僅肉鮮味美,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多,營養高,是備受歡迎的保健珍品,素有“花鰱美在腹,味在頭”之說,
3、有人說有些北方人,尤其是中原地區的人很少吃魚,這是怎么回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水皆有,兩者通吃。相比較江南,北方日常生活吃魚確實比較少,一年確實吃不了幾次,而山西,正宗的北方,對于魚,不甚喜,其實很簡單,自然地理影響飲食習慣。凡是很少吃魚的地方,吃魚都以紅燒為主,日常生活主食幾乎都以面食為主,肉類以家禽類為主,水產肉類以河鮮為輔,而中原河南吃魚肯定是吃的,比如開封菜,著名的黃河鯉魚焙面,
北方做魚,紅燒是長處,數年前,趙本山老師在家憶當年,親手燒鍋做飯,而且是燒柴的土灶,做了一鍋紅燒魚,那大蔥和魚,絕配,看視頻都饞,真正是北方的“前滾豆腐萬滾魚”,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香味!南方做魚,對于活蹦亂跳剛宰殺的魚,喜歡清蒸,吃魚的鮮味,最大保持水產品的嫩和鮮,真可謂,高端的食材往往使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魚這種東西,包括海鮮河鮮,北方的做法一定是紅燒后,吃它的重口味鮮美,南方吃的是輕口味鮮美,兩者都鮮美,只不過,烹飪的方式有差異,清蒸的烹飪方式在廚藝上屬于蒸菜,紅燒魚的做法則是實打實的燉菜。回到話題“尤其是中原地區的人很少吃魚”,這是因為中原地區吃面食比較兇猛,作為全國最大的小麥產區,他們吃面的勁兒蓋過了吃魚,其實中原河南水系眾多,歷史上發生過洪災,有水系必定魚產品豐富,比如黃河干流,洛河,沁河等水系,覆蓋面積非常之廣,
4、都說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魚,是那時的人不喜歡吃魚嗎?
不是不喜歡,是沒條件喜歡。我老家是豫東的,村旁有一條小河流過,屬于淮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清水淙淙,當然有很多魚蝦,村前村后有幾個水塘,基本上都沒干涸過,自然有魚有蝦,吃魚先捉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沒有改革開放,是一個現代年輕人難以想象的物質匱乏時代,說出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可能不信,甚至認為是笑話,農民一年到頭辛苦勞,沒有現代機械,都是重體力勞動,即便是冬季農閑時,要晾曬糧食,要積肥,要整理牛棚豬圈,要收拾柴火還要響應政府號召去挖河,幾乎每年都要去挖河,純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