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秋戰國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天是播種和犧牲的季節,秋天是收獲和戰爭的季節,單詞“春秋”最初是指基于農業季節的一年,所以這兩個季節,史家也很忙,春天記錄祭祀事件,秋天記錄戰爭事件(這也是諸侯的大功績)春秋時期以魯的史書春秋命名,其時間以春秋的始末為準。
1,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西周時期,周天子維護著天下共主的權威。王萍東移后,東周開始,周朝開始衰落。它只保留了世界共有人的名義,沒有實際控制能力。由于中原地區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國家間的兼并和爭霸促成了各地區的統一。所以東周社會大動蕩為國家統一準備了條件。2.春秋戰國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距今770年至476年的時期,屬于東周時期。春秋時代上,周王影響力減弱,諸侯紛爭。先后有、、、和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春秋五霸分別是、晉文公、楚莊王和太子何。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時期(秦朝統一中原之前),各國爭斗不休,所以被后人稱為戰國時期。“戰國”之名,取自西漢劉向編輯注釋的《戰國策》。
在古代,重大事件往往發生在春秋兩季。春天是播種和犧牲的季節,秋天是收獲和戰爭的季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可是到了秋天,各諸侯國都有飯吃了,就開始爭地盤了。古代士兵要穿厚甲,夏天太熱,冬天不能動,所以秋天最合適,而且這個時候糧草源源不斷,還可以通過戰爭掠奪別人的糧草。所以這兩個季節,史家也很忙,春天記錄祭祀事件,秋天記錄戰爭事件(這也是諸侯的大功績)
春秋時期以魯的史書春秋命名,其時間以春秋的始末為準。你可以看看書春秋就知道了。現在編者把它作為前言。關于你的問題,序言是這樣的:-0/是否是孔子修改的尚無定論,因為春秋中已經提到了孔子的言行。單詞“春秋”最初是指基于農業季節的一年。因為各國的史書都是年代史書,也就是用一年來記錄事件,所以也叫“春秋”。我們現在讀的這本書是魯時期的歷史書。其實各國都有自己的史書,大多叫春秋,但魯的春秋更真實更全面。春秋中沒有記載的較后部分,稱為戰國時期。此時三晉已分,魯已發生內亂,這可能是春秋沒有延續下去的原因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