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所改為了江夏,這便是湖北在歷史上最早稱鄂的開始。熊紅又在鄂地建立了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惟楚有才”的“楚”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綜上所述,歷史上的楚地不僅僅是指湖北、湖南,其它地方也都有楚人屬地,湖北改“鄂”為“楚”對于提升兩荊的形象諾多有助力,特別對于荊州近年來著重打造的歷史文化名城定位更相得益彰。
1、為什么湖北的簡稱為“鄂”?
為什么湖北的簡稱為鄂?湖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省會城市為武漢,它位于長江中部,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臨安微,西接重慶,西北接壤陝西,南臨江西與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面積有18.59萬平方千米。湖北為什么稱鄂?大概在四千多年前的遠古末期,長江,黃河流域有大量的鱷魚繁殖生存(就是今天的揚子鱷),
古代鱷魚叫鼉,現在已屬瀕危保護動物。在遠古時期,中部有一個小民族部落,專以捕鼉為生,而他們所奉的圖騰也是鼉,而他們部落的名字就叫噩。后來,這個小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名就叫鄂國,后來,中部有一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到了周夷王時,楚公熊渠就以武力滅掉了鄂國。熊渠又封自己的二公子熊紅為鄂王,治所就在鄂地。熊紅又在鄂地建立了宏大的鄂王城(今屬大冶),
到秦統一中原后,在鄂東南設置了鄂縣。三國時,孫權又遷都鄂縣,并將鄂縣改名為武昌(以武而昌盛之意),這個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在鄂州一帶。那時的武昌叫江夏,到隨朝時,又在鄂東南設置了鄂州。治所改為了江夏,這便是湖北在歷史上最早稱鄂的開始,到了元朝,朝庭又設置了荊湖路行省,后為湖廣行省。治所在鄂州,就是今天的武昌,
2、湖北有沒有可能改鄂為楚,真正的復興楚文化?
湖北改“鄂”為“楚”對于提升兩荊的形象諾多有助力,特別對于荊州近年來著重打造的歷史文化名城定位更相得益彰。古楚國都城郢城就是今天的荊州地區,荊州建城從春秋至今已經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歲月,其古城墻歷經多次損壞與重修,迄今最后一次翻修于明清時期,在中國七大古城墻中排名第二,。,。,。這一切累累的歷史當面,還是敗給了原武昌更名前的鄂州,近一個世紀來荊州終于沉寂下來了,
3、惟楚有才的“楚”,指的是湖南還是湖北?有何依據?
惟楚有才”的“楚”不是指湖北,也不是指湖南。它是以楚文化為背景,對楚人、楚地的一種概稱,“惟楚有才”的歷史說法。一是始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這里的杞梓、皮革喻指優秀的人才(《晉書·陸機陸云傳評》載:“觀夫陸機陸云,實荊衡之杞梓,
”)。左丘明的意思是:楚族人才濟濟,晉國士大夫沒有楚人有才能,那個時期,楚人的智慧與才能享譽天下。二是岳麓山說法,清代嘉慶年間,袁名曜任岳麓書院山長。他想給書院寫一副門聯,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貢士張中階聞之,應聲對曰:“于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
”這副對聯中的“楚”是指以岳麓山為中心的瀟湘文化地域,對聯的意思是,楚地有才學,以這里為最多。三是新中國開國元首毛澤東的家鄉之說,毛澤東的家鄉是湖南。毛澤東的才華和能力在歷史上和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因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南楚湘文化在當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楚族人的起源與發展,《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有著明確的記載,祝融八姓之一的羋姓即為楚族。
自季連開始,楚族已具雉形,楚族起源于河南的嵩山、新鄭一帶,后南遷丹陽。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大肆攻伐南方蠻人,蠻人歸附楚族,成為了楚族人的一部分,楚族由此發展狀大,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族種之一,楚族人的歷史屬地,歷史上出現過兩個楚國實體政權,一是春秋戰國時代周成王冊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建國后,楚族人奮發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