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名片涇縣歷史文化悠久,有“漢家舊縣,江左名區”之稱;自然風光秀麗,有“山川青淑,秀甲江南”之譽。從古代到近現代,安徽歷史上誕生了不少名人,來說說安徽籍的開國將軍,涇縣名人涇縣自古文風昌盛,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流輩出,介紹三位安徽廣德的名人,他們是。
1、安徽有哪些名人?
崇敬軍人,宣傳將軍。集中介紹一下安徽的開國將軍和1988年以后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領,他們是:△安徽的開國上將有:李克農(上將),安徽省巢湖市炯湯鎮中李村人,曾任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副總參謀長兼中央調查部部長,洪學智(上將),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鎮黃鵠村人,曾任中國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員、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
他是唯一一位兩次榮獲上將軍銜的人,△安徽的開國中將:皮定均,李耀,張賢約,陳先瑞,陳維先,徐立清,曾紹山,騰海清,聶鶴亭,陶勇,楊國夫,梁從學。還有114名開國少將,不一一列寫名字了,△1988年后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安徽籍將領有:王克,李長才,王教成,劉亞洲,孫大發,丁文昌,溫宗仁,方祖岐,劉福連。還有一批安徽籍的中將、少將,歡迎友友們補充介紹,為他們點贊,
2、涇縣有什么歷史文化底蘊?
涇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隸屬于宣城市,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襟抱太平湖,全縣總面積2059平方公里,轄9鎮2鄉,人口36萬。涇縣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位于蘇、浙、滬三小時經濟圈,205國道、322省道橫穿全縣,毗鄰318國道,設計時速達350公里的合福高鐵在涇縣設站,將于年內完成鋪軌,預計2015年初進行聯調聯試,6月具備開通條件。
縱貫涇縣的蕪黃高速已被列入省“十二五”路網規劃,現正開展前期工作;205國道涇縣至南陵段、322省道宣城至涇縣段改建工程均如火如荼進行,兩個一級公路將成為通往涇縣的兩條快速通道,此外,“十三五”路網規劃中,我縣境內將新增3條省道貫穿全縣,有效提升我縣旅游交通通達水平。涇縣名片涇縣歷史文化悠久,有“漢家舊縣,江左名區”之稱;自然風光秀麗,有“山川青淑,秀甲江南”之譽,
良好的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積淀,秀美的自然風光,造就了涇縣獨特魅力,彰顯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近年來我縣先后被評為中國宣紙之鄉、中國宣筆之鄉、中國木梳之鄉、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中國深呼吸百佳小城、全國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省級生態縣、全省平安縣、全省雙擁模范縣、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安徽省紅色旅游縣、全省首批旅游經濟強縣、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并于2014年被正式列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的核心區,
涇縣名人涇縣自古文風昌盛,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流輩出。據統計,我縣歷代名人有400余位,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43位,(政治名人14位,文化名人10位,學界名人14位,商界名人3位,軍界名人2位),諸如,唐代大詩人許棠,宋代文人吳份,明代文學家查鐸,清代書法家包世臣等皆為一代鴻儒,當代則有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著名經濟學家吳半農,著名教育家查謙等民族精英。
現代畫家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并稱“茂林三吳”,音樂家朱踐耳、散文家張拓蕪等名流,皆蜚聲海內外,涇縣名牌涇縣歷史悠久,文化資源異常豐富,其中尤以桃花潭文化、宣紙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構成了涇縣四大文化旅游品牌。桃花潭牌,涇縣最具魅力的核心文化品牌,以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桃花潭景區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查濟景區為核心組成,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桃花潭鎮為依托,融古鎮、山水、人文、藝術交流、休閑娛樂于一體,著力于打造集生態觀光、歷史文化、休閑度假、文化創意于一體的國家5A級景區。
桃花潭文化屬多元文化,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農耕文化、會館文化等,其中“友情”文化深入人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更是成就了如今的桃花潭,使其成為涇縣對外推介交往最主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宣紙牌,涇縣獨有的地域品牌文化符號,以文房四寶宣紙、宣筆文化為核心,入選安徽省對外推介十大精品旅游線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