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廣東一些老一輩人廣東除了一年四季的冬季真正冷的天數極少,春夏秋三季基本都是溫度比較高出現濕熱天氣較多外,廣東的水土也是偏濕熱的,所以,在廣東生活的人的體內易出現濕熱的狀況,特別在盛夏,極易因濕熱過重而出現頭暈腦熱、喉嚨痛和身體不適的感覺,所以,要用涼茶來解濕熱。
1、為什么外地人在廣東不會濕熱?
濕熱是廣東人的一個說法。聽廣東一些老一輩人說,廣東除了一年四季的冬季真正冷的天數極少,春夏秋三季基本都是溫度比較高出現濕熱天氣較多外,廣東的水土也是偏濕熱的,所以,在廣東生活的人的體內易出現濕熱的狀況,特別在盛夏,極易因濕熱過重而出現頭暈腦熱、喉嚨痛和身體不適的感覺,所以,要用涼茶來解濕熱,但是,這也不是一概而論的。
廣東一些老一輩的人還有一個說法,每個人的身體底子是可分為偏熱底和偏寒底,偏熱底的人在夏天酷熱天氣時容易出現濕熱,要喝涼茶來解濕熱。但是,偏寒底的人不易出現濕熱,基本不用喝涼茶,而外地吃得辣椒的人多是寒底,且他們的生活地方水土也偏寒,所以要吃辣椒發掉身的寒氣。是不是真這樣?為什么會這樣?這很難用其它話語系統來解釋,
反正,我知了哥本人以及身邊不少本地人在廣東都吃不得太多辣椒,特別在熱天不敢吃,吃了就上火,起痘痘。也不敢吃熱氣的油條、牛脷酥等,吃了必定青春爆發,但我在上海讀了幾年書,在那里怎么吃油條都沒事。我們還有一個本地家在信宜山區較經常來往的朋友,她是寒底的,怎么吃辣椒也沒事,而且,她要常常吃才感覺身體舒服,從她身上看,我的確信是有寒底的人。
2、濕氣重和濕熱如何調理?
謝邀!身為南方人的我——對于濕氣這個詞匯并不陌生,從小到大親友們都會談到如何“祛濕”,從中醫體質方面來說,含濕氣的體質有痰濕型和濕熱型。如何調理濕氣重和濕熱,首先應該先確診自己的體質,了解相應的癥狀表現,再針對性調理更為保障,1.痰濕質1.1體征及常見表現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形體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1.2如何調理A、飲食以清淡為主,少食甜粘油膩、少喝酒無過飽,多食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清淡食物,如白蘿卜、蔥、姜、白果、紅小豆、冬瓜等。B、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煉,例如散步、慢跑、球類、武術、八段錦及舞蹈等,活動應逐漸增強,讓疏松的皮肉逐漸堅固致密。C、遠離潮濕;多戶外活動;穿透氣散濕的棉衣,常曬太陽,
D、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多聽輕松音樂、以動養神。E、如身體明顯不適,建議及時就醫調治,2.濕熱質1.1體征及常見表現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形體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簧,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1.2如何調理A、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赤小豆、綠豆、黃瓜、藕、西紅柿、草莓、芹菜、薏米、苦瓜等食物,
忌辛溫滋膩,少喝酒,少吃海鮮。B、適合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夏天應涼爽時候鍛煉,建議在專業醫生和教練的指導下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方案,更為安全保障,C、多參加開朗輕松的活動,放松身心,D、避暑濕,環境宜干燥通風,不宜熬夜過勞,長夏應該避濕熱侵襲。F、如身體明顯不適,建議及時就醫調治,我平時也有自己祛濕的食療方,分享常煲的一款——薏米茯苓枸杞龍骨湯,不僅營養好喝,又有利于健脾胃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