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就這么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當時不僅僅是外界不看好,畢竟十年前云計算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詞匯,即使是阿里內部、甚至是跟著王堅博士做阿里云最早的那一批人,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些人在內網上罵博士不懂技術,一些人扛不住離開了阿里云,部分高管跟馬老師說博士是騙子,而阿里云最開始的應用非常失敗,Bug不斷讓其他早期的“小白鼠”麻煩不斷,其中就包括當年第一批使用阿里云技術的胡曉明領導的阿里小貸團隊,后來因為這重關系胡曉明接班王堅做了阿里云第二任總裁,帶領阿里云大規模商業化。
1、為什么阿里云剛開始很難做,阿里云做成后,感覺很多公司很容易就能做成云業務?
阿里云剛開始為什么做得很艱難?阿里云剛開始做得很艱難的根本原因是阿里云選擇了自主研發這條最艱難的道路,而且還是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云計算的時候,連李彥宏、馬化騰這種級別的行業大佬都在質疑云計算的時候,阿里云卻偏偏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接著其他企業比如華為跟進做云計算的時候,基本上都選擇已經比較成熟的OpenStack開源方案進行二次開發,在技術成本和技術門檻上低了很多,
商業運營方面直接跟進阿里的商業策略就好了,省去了很多探路的成本,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就是這個道理。阿里云從成立第一天開始,每一行代碼都是工程師自己寫的時間回到2010年深圳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云計算這個東西呢,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說“云計算將變成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不過這可能需要千百年后,到阿凡達的時代確實有可能”;馬云說“不做云計算我們將來會死掉,我們對云計算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現在來看當然不管是李彥宏還是馬化騰的觀點都有合理性,正如李彥宏所說任何技術最終都要服務于人工智能,在阿里巴巴2019年云棲大會的主題其實也非常貼近人工智能,而馬化騰認為短期內云計算很難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只不過兩位大佬沒有想到,云計算的時代會來得這么快,要知道這還是兩位技術出身的大佬。在王堅博士率領阿里的同學開始做云計算的時候,大部分人認為云計算只是一個烏托邦,要做多久、投入多大、為誰做、什么時候能夠產生商業價值?即使是王堅博士自己也不清楚,他只是知道這玩意兒是阿里未來的命根子,
阿里把云計算理解為一種公用計算平臺,是一種分享方式,是未來阿里巴巴技術的核心基石,因此阿里云從成立的那一天,每一行代碼都是阿里云的工程師自己寫的。從0到1的自主研發道路總是困難的全球公有云市場基本上是分為兩種,一種是亞馬遜AWS、GoogleCloud、微軟Azure、阿里云為首的走自主研發道路的公有云平臺,另外一種是基于OpenStack開源方案進行二次開發的公有云平臺,國內華為云、騰訊云都是走的開源解決方案之路,
大家可以發現基本上走自主研發道路的都是起步比較早,自身商業場景較為豐富的企業,而走開源解決方案的,基本上都是看到云計算巨頭做云計算的紅利之后才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自主研發成本太高,而且時間上也來不及,直接使用成熟的開源方案做二次研發成本自然降低了很多。不過自主研發的道路是異常艱難的,當年亞馬遜做了云計算之后,阿里巴巴從微軟亞洲研究院挖來的常務副院長王堅博士建議馬老師要做云計算業務,阿里巴巴必須要自己掌握技術的命脈,否則當阿里巴巴規模越大那么受到的制約將會越大,
當一家互聯網公司成長到一定的規模,業務會變得異常復雜,這時候不可能有開源技術能夠滿足特定的業務需求,尤其是在核心技術方面更不可能。阿里云就這么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當時不僅僅是外界不看好,畢竟十年前云計算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詞匯,即使是阿里內部、甚至是跟著王堅博士做阿里云最早的那一批人,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些人在內網上罵博士不懂技術,一些人扛不住離開了阿里云,部分高管跟馬老師說博士是騙子,而阿里云最開始的應用非常失敗,Bug不斷讓其他早期的“小白鼠”麻煩不斷,其中就包括當年第一批使用阿里云技術的胡曉明領導的阿里小貸團隊,后來因為這重關系胡曉明接班王堅做了阿里云第二任總裁,帶領阿里云大規模商業化,
2、洛陽工資水平怎么樣?哪些企業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