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沈并稱為“北大書法史上的兩位大師”,與林散之并稱為“南林北梅”,林散之自述:“未滿六十歲,游于法中,擅長作詩作畫,擅長書法和草書,尤以渭北和草書見長,他的草書填補了20世紀中國草書史的空白,這是林散之書法藝術發展的最高階段和狀態,林散之與李志敏并稱為南林北梅,當代草圣。
林散之自述:“未滿六十歲,游于法中。六十歲以后,有一點數,就不拘泥于法了。”看他的作品,果然如其所言。關于之前的作品,雖然風格和音韻都很好,但是用筆和結字都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中,看的時候也能感受到。60歲以后,寫出來的書能按規律輕松自在,使之有一種天然的興趣,這叫“不墨守成規”。到了七十歲左右,書強調個性,追求自然趣味,成為其主導審美傾向。寫作的時候,筆大大的放開了,不同狀態的寫書給人介紹不同的感受。所以作品有一種臨時性的氛圍。80歲以后,我進入了自由的境界。當我寫一本書的時候,我感覺不到意識。我開始隨心所欲地寫作,隨心所欲,寫得出神入化,有趣極了。此時筆墨變化奇妙,點畫、結字等具象形式往往缺席。但其空靈超脫的水墨意象,似乎又在不經意間被感知的程度所規定,有著無窮的內涵,讓人捉摸不透,回味無窮。這是林散之書法藝術發展的最高階段和狀態。這是中國書法史上值得驕傲的,區別于古今書法界所有人的獨特境界。
林散之與李志敏并稱為南林北梅,當代草圣。李志民(1925-1994),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燕園書畫協會(北京大學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評審委員會主任。早年就讀于武昌藝術學院,后常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精通英、法、德、俄外語,國學功底深厚。擅長作詩作畫,擅長書法和草書,尤以渭北和草書見長。他的草書填補了20世紀中國草書史的空白。同時,書法理論對研究也有很大貢獻,著有《三春堂書論——三春堂學書札記》(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曹倫——三春堂狂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他是中國當代書法大師,也是引入碑草的先驅。與沈并稱為“北大書法史上的兩位大師”,與林散之并稱為“南林北梅”。
3、書法用筆’屋漏痕‘及其“屋漏痕的筆勢”, 林散之如何悟得書法真源?百...漏標是顏真卿提出來的。這是一種真正寫筆的方式,也就是折疊發夾。鋼筆在筆畫的角上移動的一種修辭方法,以“右轉”為例。當筆移動到角落時,手腕首先轉向右上方,此時筆管稍微向左下方傾斜。當筆轉到角落時,筆尖微微下壓,方便換筆尖,手腕也轉到左下方,在這個過程中,筆還是由中心提著,筆畫要圓潤流暢,像金釵一樣,不滯。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讓他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他的詩、書、畫為“當代三大名著”,李志敏稱之為“南林北梅”,被譽為“草圣”。林散之11 林散之我認識到書法的真正意義是從魏夫人的筆陣中的那個肉肉瘦骨嶙峋的人物開始的,這個人物就是所謂的墨豬,他推著沉重的墨水筆寫著柔和樸實的字,他要用墨水寫。濃墨、淡墨和干墨都需要有,才能讓文字活起來,人才的變化是無窮的。用之妙,一心妙,他接下來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