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之嫌,這個故事里的成都并不指成都,而且按這種說法,很多大城市都可以稱“成都”了,更重要的是,秦以前的古蜀國是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體系的,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古人稱“蜀左言”,與當時的中原“莫同書軌”,成都又怎會用中原人的語言來命名自己的都城呢。
1、成都為什么叫成都?
查閱了一些資料。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早在10000年以前成都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可以考察的歷史也有4500年左右,著名的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都可以證明他悠久的歷史,距今3000年前,成都很可能就已經是古蜀國的都邑了,而且這個獨一的名字,就是“成都”。目前可見到的最早的成都地名是出現在戰國晚期的出土文物上,四川滎經出土的銅矛,青川出土的銅戈都有茶“成都“的字樣,
而最早的文獻記載”成都“則是在西漢的《史記》和《蜀王本紀》中。自從得名“成都”,這座城市就再沒更名過,這是我國所有大城市中的唯一記錄,當然成都在歷史上也有一些別稱的出現,如“龜城”、“錦城”、“蓉城”,那“成都”之名是怎么來的呢?目前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是宋代《太平寰宇記》中:“成都縣,漢舊縣也。蜀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這種解釋雖然是歷史上最早的一種解釋。但其正確與否還存在很大爭議,因為存在套用古代帝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之嫌,這個故事里的成都并不指成都,而且按這種說法,很多大城市都可以稱“成都”了,更重要的是,秦以前的古蜀國是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體系的,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古人稱“蜀左言”,與當時的中原“莫同書軌”,成都又怎會用中原人的語言來命名自己的都城呢,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成都”出自古蜀人的語言,古蜀人是氐羌的后代,古氐羌語言中,地方、地區都被稱為“都”,古籍中古蜀地名也有很多以“都”作為地名的,如邛都、新都、武都、徙都等,“成都”之都很有可能就是古蜀語言中“地方”的意思,而“成”古蜀語讀音相當于現代漢語的“du”,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讀如現代漢語的“du”音,所以成都之“成”很可能就是“蜀”,“成都”指的應該就是“蜀族人居住的地方”。
2、通過考古發現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竹簡的可能性有多大?
基本是不可能了,其實從現在出土的簡牘就能發現,出土的大多是楚簡、秦簡、漢簡、吳簡、晉簡,然后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地區和南方濕潤地區兩個區域。這就是諺語說的“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如果我們要發現夏商西周簡牘,那就存在一個問題,必須這些地方要有相對發達的文明。夏商西周的文明范圍主要在北方,而北方肯定是出土不了簡牘文獻的,西北當然也不要說了,
那么剩下的也就是南方了。但是夏商西周的南方,和中原的交流還不算多,特別是當時的文字似乎還被中原政權壟斷,南方部族會從中原王朝贈送的青銅器里學習一部分銘文,自己也會鑄造一些。但其對于文字的學習一定有限,要制造系統性的簡牘是很有難度的,目前見到最早的竹簡大概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位于春秋戰國交替之期,而其他竹簡都是戰國以后的了;而更早的竹簡肯定是更難留存的,更別說數量本身就很少了。
原本生活在民間,只是對中醫及中華文明的典故愛好,做些探討研究,有個偶然的機會,有幸去“XX大學\
3、成都出土西漢竹簡,系扁鵲學派經典,為何專家還把扁鵲移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