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深圳的人,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跟著工廠走了。有一些離開工廠的人選擇了回老家去發展,上個世紀末來深圳打工的人,恐怕有不少人都已經50多歲了,慢慢的深圳的制造業開始向外轉移,有不少去了內地,本來珠三角面積不大,各個地方的人擠在一個只有北京市那么大的地方,當然覺得哪里都是自己的老鄉。
有些人說不來廣東的話,廣東就是空省,那我也是醉了。廣東即使不算外省人都是人口大省,有些人(包括本地人:)以為不說白話的都是外省的,廣東沒有一種方言說的人口超過一半,本來珠三角面積不大,各個地方的人擠在一個只有北京市那么大的地方,當然覺得哪里都是自己的老鄉。而且除了珠三角外,各地方都超生嚴重,廣東人口只會越來越多,
我92-02在深圳,02-10在上海,后又回深圳至今,對上海深圳應該有點發言權。首先,這兩個城市是國內最好的城市無疑,好得又各有特色,無論你在哪兒,只要你混得不錯,這兩個城市都一定能讓你樂不思蜀。反之,你如果混不下去,再愛它們你也呆不住,市場經濟就這么殘酷,其次,講講兩地的比較:論氣候,上海四季分明,對人體健康有利,但冬天冷得死夏天熱得暈,春秋很舒服,混的好家里裝地暖夏天開空調也還可以,但多數人冬夏還是蠻難受的。
深圳只有兩季,夏天時間長但并沒有上海熱,冬天最冷10℃以下只有幾天,但整年都比較潮濕,北方人尤其老人相對不適應,論環境,上海世博建設后環境有很大的變化,比十年前更漂亮大氣了,空氣質量相對而言要比深圳差一些,霧霾天多一些。深圳的建設好像沒個完,到處挖深受詬病,但變化也快,綠化和空氣都要好過上海,論經濟,上海的底子厚,國有企業金融企業國際大企業要比深圳多,GDP和整體實力都要比深圳高,國家重視程度和投入都要多,但經濟活力不如深圳,深圳政府的服務水平要高于上海,企業創新創業創意水平在上海之上,民營企業發展是特色。
隨著國家確立深圳為先行示范區,如果政策到位深圳給力,深圳經濟在未來趕上或者超過上海也許有可能,論文化,上海無疑底蘊深厚,海派文化世界知名,在上海你不得不融入到那種小資慢生活和國際化大都市快節奏之間切換,而在幾十年前還是小漁村的深圳,快就是一切文化的代名詞,生活工作都是快節奏,盡管深圳每年都辦文化博覽會聲勢浩大,但文化的積淀是時間的產物,你到國外去只能告訴老外深圳是香港邊上的城市。
3、1600萬人留在深圳過年,主干道上空蕩蕩,深圳人都去哪里了?
據說深圳這小漁村,豪宅一套,便宜的1000多萬,貴的三幾個億,這房價天天亂竄,前幾天突然被摁下來打了個七、八折,好多人都哭暈在了家里的廁所里,所以,盡管深圳有1600萬人,但還氣力上街的,卻真的不多了。因為,這有房一族啊,正在家里盤算著手里的房子接下來怎么辦呢;而沒房一族呢,則正在數著手里的錢,盼著、等著房價掉下來,等著機會,看啥時夠交首期款呢!而那些手里既沒錢又沒房的深圳人呢,則正悠閑自在地坐在家里的沙發上看春晚呢,
4、感覺很多人都選擇離開深圳發展,這些人主要去了哪些城市?
正像當初很多人來到深圳是為了賺錢一樣,現在很多人的離開,同樣是為了賺錢。人和資本一樣,都在不停的流動,就像候鳥追隨天氣而來,追隨天氣而去,記得十幾年前剛剛來到深圳的時候,想找到一份好工作相當不容易。不管對于有文化的大學生還是對于沒文化的人來說都是如此,當時遍地都是港資廠和臺資廠,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后,外資廠隨風而去,國內的企業成為了深圳的主流。
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日益發展,內地也就有了很多的企業,慢慢的深圳的制造業開始向外轉移,有不少去了內地。這時深圳的人口就有所下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商場和門店的倒閉,就連很多小商店小飯館都不能幸免,深圳人均人口的高峰期有2000多萬,08年金融危機后還有1000多萬,這一次的疫情導致深圳眾多的外貿企業和出口電商業務受阻,更多的制造企業把工廠向內地轉和周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