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讓廣東以外的外省以為廣東就是與廣府文化等同。從字面上來“客家”就是“外來移民”的意思,他們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在一般人印象里,粵東經濟文化似比粵西稍勝一籌,也是因為粵東的梅州、河源、惠州以及閩西和贛南這些連接外省的連片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話和客家文化更加名聲在外,似乎更有客家代表的地域性印象。
1、有人說廣東粵西的雷州文化、高涼文化影響力比粵東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低,對此你怎么看?
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所謂的珠三洲為代表的廣東經濟發展看高一眼,是來自改革開放這里的經濟通過對港澳便利的開放,引進資金和技術以及對外的與國際貿易等接軌的營商環境較好服務配備,使得廣州為首的省會等城市這些以廣府文化為主的地方領先發展,與之密切聯系的港澳也是以廣府白話文化為主的地方。一度讓廣東以外的外省以為廣東就是與廣府文化等同,
實際上,廣東人由廣府白話人群即很多人說的粵語人群、客家話人群和閩南話人群三大民系組成。從地域上來說,可分為粵東、珠三洲、粵北和粵西,珠三洲明顯占有發展優勢。在一般人印象里,粵東經濟文化似比粵西稍勝一籌,也是因為粵東的梅州、河源、惠州以及閩西和贛南這些連接外省的連片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話和客家文化更加名聲在外,似乎更有客家代表的地域性印象,
潮汕的潮汕話也更有名,以致人們很多只知潮汕話,不知其屬閩南話。更重要的是,在香港這個改革開放時期一直是內地對外的重要資金、技術等方面引進地,在約750萬人口中,客家人達125萬人,客家人的代表實業家出現田家炳、曾憲梓、林光如等著名富商;在香港的潮汕人也有200萬,并出現李嘉誠、劉鑾雄、楊受成等著名成功大商人。
相形之下,粵西在近三四十年,在珠三角和港澳,比較著名的商人和其它方面名人不多,但是,這并不是說粵西歷史上文化向來就沒有什么歷史影響。實際上,高涼即高州等地的冼夫人在南北朝時代影響深遠,被稱為嶺南圣母,在南北朝時期憑借自己的政治能力保方平安,勢力影響范圍曾到達粵北直至江西,南到海南島,至今粵西、全國及海外還有2000多座人們紀念冼夫人的冼太廟,
(冼夫人活動歷史記錄分布范圍)湛江的吳川出過一個狀元叫林紹棠,是廣東歷史上九個狀元之一。可見其文化教育的底蘊之一斑,粵西的信宜鎮隆保存的竇州古城,高州長坡古城等,都是這一帶歷史上曾非常繁榮的歷史見證。不見得比其它地方的歷史底蘊差,看一地的歷史積淀,要看更長遠一點,而非一時一短期就事論事,才會更客觀。,
2、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哪里?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省的本地人之一。從字面上來說,“客家”就是“外來移民”的意思,他們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但是對他們的來源,歷史上有很多的爭論,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有的認為是中原移民和當地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后形成的民系,
還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和當地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從而形成的共同體。不論是哪種說話,客家人都是古代中原漢族人不斷遷徙形成的,客家人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統治的需要,曾派60萬大軍“南征百越”,直抵興寧、海豐二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
秦亡后,南下的秦兵就留在了當地,成為第一批客家人,南征百越在這之后又有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隨后,由于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進入南雄、始興、韶州;或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朝百姓,逃亡到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住地又山多地少,就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