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不過,歷史上還真有一些倒霉蛋,在考中了狀元之后,居然因為種種原因被取消了狀元頭銜,那真叫個欲哭無淚啊。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共產生過800多名狀元,但父子同為狀元的,只有北宋時期的梁灝、梁固父子,他們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父子狀元”,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參加勤詞學科考試,得中第一名(狀元),與父親梁灝共同演繹了“父子狀元”的歷史佳話。
1、中國歷史上父子狀元是誰?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共產生過800多名狀元,但父子同為狀元的,只有北宋時期的梁灝、梁固父子,他們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父子狀元”。梁灝、梁固父子是鄆州須城人(今山東省東平縣州城鎮),家鄉人民以這一對“父子狀元”為榮耀,后人為其修建了“父子狀元”坊,原為木質結構,規模較小,毀于戰火,現存的是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的石坊,兩旁石柱上是當時兗州太守金一鳳所題的楹聯:“是父是子同作狀頭千載少,為卿為相流傳歷代一門多,
”據梁氏族譜所記,梁灝之祖,在周敬王時遷曲阜從學孔子,位列孔子七十二賢,晚年入鄆為東原梁氏始祖。其后,梁氏徙入東原(今東平),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梁半朝”之稱,當時山東、河南一帶流傳的《滿堂笏》戲劇中還有這樣的唱詞:“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盡報宋江山”。
在中國啟蒙教育的經典讀物《三字經》中,梁灝留下了華彩的一筆,“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經里的句子,梁灝也因之而聲名遠播,流傳歷代,成為千百年來的勵志典范。《三字經》中說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宋朝陳政敏的《遁齋閑覽》也記述:“梁灝八十二歲,雍熙二年狀元及第,其謝云:‘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歲;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訛傳,關于梁灝的生平事跡,在《宋史》中有專門的《梁灝傳》,在《續資治通鑒》等正史中也都有相關記載。這兩部正史,都言明梁灝考中狀元時年僅22歲,《宋史》記載,梁灝,字太素,963年生于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撫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灝23歲考中狀元,
曾任翰林學士、宋都開封知府等職。其間,曾與楊勵、朱臺符、李若拙同掌科舉事務,又與錢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實錄》及《起居注》。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詞辯明敏,對答如流,且見地高遠,倍受真宗賞識,時論稱贊,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開封知府任上,年42歲。所著文集15卷,梁灝生有三子,固、述、適。長子梁固,狀元及第;次子梁述,早卒;第三子梁適,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梁固,字仲堅,生于985年,幼有大志,尚節操。曾著《漢春秋》,深得其父賞識,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參加勤詞學科考試,得中第一名(狀元),與父親梁灝共同演繹了“父子狀元”的歷史佳話。梁固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監丞、著作郎、戶部判官、戶部勾院等職,受命斷獄,判案公正,時稱“平審”。天禧建元(1017年)病逝,享年33歲,
言史堂帶你回顧前朝舊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功成天下知,讓天下讀書人趨之若鶩!自隋朝開科舉考試到清末廢除科舉考試,共歷經1300多的歷史。有據可考的科舉考試一共進行了754次的,文科狀元一共產生了594名!第一位狀元出自唐朝,山東人孫伏伽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中狀元,清末1904年即光緒三十年,河北人劉春霖高中頭名,一舉奪得末代狀元稱號。
3、山東人民勤勞嗎,有什么歷史典故?
山東人勤勞有很多故事,這里說一個靠外號決定窮富的事。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膠東人大部分由移民來,尤其元朝統治階級為了避免人民反抗,不讓多人合伙,不讓人有姓名,外號,這個歷史現象變成風俗,在膠東,基本每人都有外號。到明清這一現象仍存,據傳,我村有個富戶,有幾百畝沃田幾十畝果園,省吃簡用,單傳至一個叫福全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