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曾在濟南大興佛寺,僅在歷山一處,就開鑿了石窟九座,摩崖造像百余尊,山腰上還修建了極樂洞,塑佛像及菩薩三尊,浮雕佛像數十尊,從此歷山遂有了“千佛山”之名。如果告訴你山東省壓根就沒出過皇帝你可能不會相信,這么一個文化大省,孔圣人都出在山東,卻沒出過皇帝。
1、有人說“歷史上山東很少出皇帝,卻出了很多皇后”,對此你怎么看?
這個問題很簡單,山東是孔子的故鄉,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換言之,山東是他的思想發源地,儒家思想傳播和普及的程度高,人們的思想覺悟高。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換言之,也就是講究高低貴賤之分,人要認命,命中有則有,命中無則不要強求。要想當皇帝,沒有不流血的政變,而孔子讓人們“禮、讓,試問哪個奪權的皇帝是禮讓來的?稱帝無非有兩個途徑,正統的就是繼承祖先的基業,另一方面就是搶班奪權,而孔子對這些行為是禁止的,是譴責的,尊卑是嚴格區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讓人沒有非分之想,從而杜絕了篡位奪權,
孔子的另一思想就是忠君,這一思想在他死后n年后得到了發揚光大。據《史記.項羽本傳》記載:“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孔子的故鄉魯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魯國人頑強抵抗漢軍,雖然是戰亂,但城內一片詩書弦歌之氣,漢軍把項羽的頭給守衛魯國的人看,人們確信項羽已死,這才開城投降并厚葬項羽的頭,這叫弦歌拒漢師。
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影響之深,男人們沒有爭強斗狠的彪悍之風,沒有了爭權奪利的欲望,自然沒有人主動把皇位讓給你,所以當皇帝的少之又少。但是女人們在孔子思想熏陶下,恪守婦道,講究三從四德,涌現了許多賢德的女人,皇帝選皇后都從山東選,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生母就是山東歷城人(今濟南);兩漢期間,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她是山東東平陵人,還有漢平帝的皇后王氏,漢順帝的皇后伏晨,漢獻帝的皇后伏壽,都是濟南人。
2、濟南歷史上出過皇帝嗎?
既然題主沒有說必須生養地是濟南,那我們不妨把這個話題適當擴大一下,下面三位帝王與濟南都淵源頗深,第一位:三皇五帝之一——舜濟南有條很有名的路,舜耕路,相傳舜曾“漁于雷澤,躬耕于歷山”。歷山即濟南市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至今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耕山”等。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國號“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后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最早見于《墨子·尚賢中》:“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后來在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歷山的傳說多有轉述。后來通過《史記·五帝本紀》的整理與轉述,“舜耕歷山”的歷史傳說在更大范圍受到人們的注意,第二位:被稱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史書上的王莽是篡漢之人,歷經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的篡權政治生涯,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在位16年,所創立的新朝則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是河北邯鄲人,但史料稱他的祖籍是濟南郡東平陵城,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有意思的是王莽被認為是歷史穿越者。王莽是被喜歡穿越的網友熱烈討論的一位皇帝,王莽的治國理念,比如把土地收歸國有,然后給百姓租種,私人不準買賣土地;禁止買賣奴隸,保護基本的人權;對酒、鹽、鐵等國家戰略資源實行政府專營,依靠行政手段穩定糧、油、布等民生市場的物價;改革幣制,保護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等,皆被認識是超越時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