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少林泉州南少林應該名聲最大,因為央視10套曾經多次播放了泉州南少林的紀錄片,展示了古籍證據。在乾隆年間,一代武林宗師洪熙官進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禪師為師,繼續發展南少林拳,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復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陸續出土一批唐宋時期古石礎、石柱、石塔剎、藥碾槽、宋瓷花瓶等珍貴文物。
1、泉州的市中心在哪里?
隨著泉州東移西擴,南拓北展以及沿兩江環海灣新區建設,環泉州灣城市格局已初步建設成型,以前的城市中心也隨著城市的擴展逐步向東移動,從最早的豐州古城向現在古城中心遷移,也就是在現在古城區中的中山中路.府文廟周邊,這是改革開放前當時泉州最繁榮地段,改革開放后泉州城區向東擴展的速度加快了不少,現已經把泉州市行政中心遷到東海,這里面向泉州灣,東向惠安縣和臺商區,東南向石獅市、晉江市,北冀城東洛江新區,西靠古城區,南安東,東海新區面??可?,新區建設日新月異,交通、商業、學校、醫療、行政中心、以及各項配套已經逐漸完善,所以東海新區作為新的行政中心及新的市中心已經水到渠成。
2、北少林在河南,南少林在福建卻有兩處,泉州和莆田誰才是最正統?
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福建有三處南少林(疑似),除了莆田和泉州外,還有一處福清南少林,先介紹三處的情況再說結論,1915年出版的《少林拳秘訣》說:“國內有兩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閩中”。中州少林寺就是嵩山少林寺,閩中少林就是本題中的南少林,福清南少林1993年6月,在福清市東張鎮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遺址(如圖)。
從少林尾經少林石路,過少林橋,進入山門,有九個層次分明的大階地,寺院依山起勢成階梯式建筑,前后進深180米,主座及兩廂附廊寬達68米,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寺院建筑群十分浩大,寺內有極為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用特制的瓦筒安裝的供水設施,四周筑有防火墻,墻外還有附屬建筑物,是一座大型禪宗寺院。福清少林寺遺址,無論其山川地貌、寺院風水和文化內涵都與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似,同為蓮花寶地,九蓮山環峙,
少林寺后面的山,也叫嵩山。福清少林寺遺址,經國家文物管理局批準,從1995年7月起由省市聯合考古隊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少林寺文物,如“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銘文,以及石橋、石孟、石槽、石碾、石碑、石礎、石春臼、石磨、石香爐、瓷器、錢幣、銅鏡,還有巨型的北宋早期的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福清少林寺遺址面積達5000平方米,寺院建于唐宋時期,屬佛教寺院建筑,其布局依山體走向,沿階地進行設計建造,工藝精細。
寺院周圍有4條當年對外交通古道和10多座古橋,1994年11月,經批準,福清在少林寺遺址上重建南少林寺。寺前廣場上,立著南少林寺大碑坊,天王殿后兩層院埕,石階上是“大雄寶殿”。還有達摩祖師殿,整個寺院的建筑,全是乳白色的墻基,紅色的墻壁、門戶、梁柱,頂部仿古的斗拱、椽條紅白相間,屋蓋是金黃色琉璃瓦。
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三代法師釋永壽曾率團到福清考察少林寺遺址,予以確認,莆田南少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鎮北部層巒疊嶂中的九蓮山麓發現一處古建筑遺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間的大型花崗巖石槽殘碑、石柱等,學者們從石槽長226厘米、寬100厘米,槽旁刻有“諸羅漢浴煎茶散”字樣,判斷這是僧兵治療傷病用的石槽,又從殘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達數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當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測此遺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遺址。
十幾年前我去過莆田南少林,親眼看過這個石槽,去的那天剛好趕上所謂“南北武僧匯演”,還上了新浪頭條,結果第二天就被北少林打臉。(其實就是當地從河南武校請來表演的)九蓮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間盆地,居九華山脈中段,地勢十分險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間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給,大本營離各個隘口不過數里之遙;且坡度平緩,如有軍情,到隘口憑險據守不過片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