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108人,山東占據了一半,簡單統計的話,屬于山東的一共有39人。《水滸傳》中的武松肯定是山東好漢,而不是河北人士,水滸108條好漢,其中山東人將近一半,共計38人,那個時候的行政區劃是沒有山東的,提起梁山好漢應是四大名著《水滸傳》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
1、梁山好漢有多少個是山東人?
我是學戲曲的,演出劇目離不開名著歷史古傳奇。這個問題我來解答,提起梁山好漢應是四大名著《水滸傳》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那個時候的行政區劃是沒有山東的,故那時的山東是一個地理概念,也就是太行山以東地區。梁山好漢108人,山東占據了一半,簡單統計的話,屬于山東的一共有39人,例如: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活閻羅阮小七、黑旋風李逵丶小李廣花榮、鎮三山黃信等都是山東人。
2、電視劇《水滸傳》108位好漢,其中有多少人來自山東?
水滸108條好漢,其中山東人將近一半,共計38人,分別是:1,東平(鄆城)宋江,宋清,吳用,朱仝,雷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2,青州,花榮,孔明,孔亮,周通,郁保四3,東平(鄆州),李應,扈三娘4,清河(現屬河北),武松5,沂水:李逵,朱富,朱貴,李云6:登州:解珍,解寶,顧大嫂7:陵州:單廷珪,魏定國,8:莊平:蕭讓,金大堅,9,萊州:燕順,鄒淵,鄒潤10,曹縣:凌振11,聊城:(東昌府),皇甫端,龔旺,丁得孫12,寇州:鮑旭13,昌邑(茅州):樂和,
3、武松是清河縣人士,但清河縣沒有屬于過山東,可為什么總把武松稱為山東好漢?
《水滸傳》中的武松肯定是山東好漢,而不是河北人士。施耐庵筆下的清河縣不是河北邢臺的清河縣,“清河縣”就在山東境內,那么,是不是施耐庵的地理知識混亂,把河北清河縣寫成了山東清河縣呢?施耐庵如此描述山東“清河縣”卻說武松離了河北滄州,前往清河縣探望哥哥武大郎。此處,施耐庵沒有交代清河縣在哪里,仿佛讓武松“只顧走”,
沒想到,“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陽谷縣不需交代,就在山東境內,如此,是武松蒙頭蒙腦迷路了,還是施耐庵地理紊亂,讓武松繞道來到了山東呢?清河縣,確實就在滄州西南的邢臺境內。從清河縣再往東南方向走,才到達山東陽谷縣,也就是說,清河縣在滄州、陽谷大致居中的位置,先到清河縣,然后才到陽谷縣。即便是武松取直道走,也沒有必要繞將近一半的路程,去陽谷縣景陽岡打虎,
從武松出場時起,施耐庵就有意無意的沒有交代清河縣是在河北,還是在山東。一直到了景陽岡腳下的“三碗不過岡”酒店,武松才對店家說:“我是清河縣人氏,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武松這句話,便是書中第一次講清楚,清河縣在山東境內,要從清河縣往來滄州,必定得經過陽谷縣的景陽岡,武松打死老虎后,被獵戶們請到了上戶家中,眾人問起武松籍貫,武松答道:“小人是此間鄰郡清河縣人氏”。
這一回,施耐庵篤定是要把清河縣“劃歸”山東了,而且,十分清楚的交代,清河縣是在陽谷縣的鄰郡。到了縣衙,陽谷縣令很喜愛這個打虎英雄,對武松說:“雖你原是清河縣人氏,與我這陽谷縣只在咫尺,我就參你在本縣做個都頭如何?”看來,《水滸傳》中所有的人都是地理盲,竟然連陽谷縣令都說清河縣是山東的清河縣。而且,就在陽谷縣的“鄰郡”,與陽谷縣“只在咫尺”,
陽谷縣令之所以知道武松是清河縣人,一定是武松或者獵戶們報告的。施耐庵如此反復的交代清河縣是山東的清河縣,難道他不怕露怯?施耐庵絕對不會如此露怯,他的地理知識比我等不知要高明多少,如此反復的描述清河縣的地理位置,其實,大有深意。陽谷縣肯定有個景陽岡先簡單講一講《水滸傳》中的地理知識,看看施耐庵會不會寫錯,或者為什么會寫錯,
“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中,寫過一個名叫“鄆州”的地名,說祝家莊就在鄆州地界。鄆州,其實就是東平府,陽谷縣當時就隸屬于東平府,后來,宋江、盧俊義為決定寨主之位,分兵攻打東平府、東昌府,這個東平府就是“鄆州”,那么,為何同一本書中寫同一個地方,卻出現了兩個地名呢?《宋史·徽宗本紀》中說:宣和元年十一月,鄆州升為東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