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兗州,歸屬于曹魏政權治下,是曹魏政權設置的12個州級行政單位之一。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于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郡治當時的定陶縣(位于今天的定陶縣西北),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菏澤市區、定陶縣、成武縣、單縣、東明縣,比今天的菏澤市轄八縣的范圍略小;山陽郡。
1、古九州之一的兗州,現在是哪里?
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于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禹貢》原文: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大區域,故曰九州,
并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后,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
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兗州從西漢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的名稱,其管轄范圍隨著歷史變遷多有變動。建國后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兗州縣隸屬濟寧市。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2013年10月18日,兗州市撤市設區,改稱濟寧市兗州區。
2、三國時期的兗州在哪里?
三國時期的兗州,歸屬于曹魏政權治下,是曹魏政權設置的12個州級行政單位之一,總的來說,三國時期的曹魏兗州大體涵蓋了我們今天的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東北部,北與冀州隔河相望(注意當時的黃河河道不與今天相同),西與曹魏京城洛陽所在的司州相鄰,東與青州、徐州接壤,南與豫州交界。兗州州治(州府所在地)東郡廩丘縣,故址在今鄆城縣水堡鄉一帶,
那么兗州包括今天的哪些具體地區呢?我們不妨從兗州所轄郡、國各自包含的地域來看:兗州下轄東郡、濟陰郡、山陽郡、魯郡、任城郡、泰山郡、東平國、濟北國、陳留國等9個郡級單位(相當于今天的地市級)。東郡:郡治當時的濮陽縣(位于今天的濮陽市南),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河南省的濮陽市南部、滑縣東南部、延津縣北部,以及山東省的鄄城縣、鄆城縣;濟陰郡:郡治當時的定陶縣(位于今天的定陶縣西北),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菏澤市區、定陶縣、成武縣、單縣、東明縣,比今天的菏澤市轄八縣的范圍略小;山陽郡:郡治昌邑縣(位于今天的巨野縣昌邑村),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巨野縣、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鄒縣西部、兗州市;任城郡:郡治當時的任城縣(今天的濟寧市任城區),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就是今天山東省的濟寧市區,
泰山郡:郡治當時的奉高縣(位于今天的泰安市岱岳區故縣村),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泰安市區、萊蕪市、新泰市、平邑縣東部、費縣;東平國:國治當時的壽張縣(位于今天的東平縣南部),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東平縣、梁山縣、寧陽縣、汶上縣;濟北國:國治當時的盧縣(位于今天的濟南市長清區南部),其所管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山東省的長清區南部、陽谷縣、東阿縣、平陰縣、肥城市;陳留國:國治當時的陳留縣(位于今天的開封市祥符區陳留鎮),其所轄的地域大體包括今天河南省的開封市區、延津縣南部、長垣縣、封丘縣、蘭考縣、民權縣、睢縣、杞縣、通許縣、尉氏縣、扶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