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親媽,能說就說唄,不能說就不必說了,因為實在是很難改變一個人的處事習慣,建議學會放下。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人稱母親也是不叫“媽媽”的,媽媽一詞也是舶來品,幾乎是很少同桌,在平日里因為不同省份的,一些不同的習慣私底下還是會說的,如婆家那邊過年說大年三十家人團圓時外人不能在主人家吃飯留在主人家過年,這樣主人家不吉利,因為我們都是在深圳也不是在老家,自己媽媽也在深圳姐姐這里,本來大年三十想叫她們一起來這邊過年,公公嘴巴里老是對老公念叨著說三十是家人團圓過年,在老家外人是不能在主家吃飯過年的,說得好煩,很反感公公,我說現在都是在外面不是在老家,一家人一起過年多熱鬧啊,他說一些習俗還是要信的,結果那年過年,老媽和姐姐她們那么近都沒有叫她們來自己家過年,就為了他說的那個習俗。
1、“媽媽”用你們家鄉話怎么說?
我是黑龍江人,我們叫媽媽,就是一個字,媽!我讀小學的時候,我一個女同學,她娘是山東人,說話口音很重,她娘跟我母親相處的很好,經常到我家里串門,跟我母親一起說話嘮嗑,有時女同學到我家門口,喊她娘回家吃飯:娘!回家吃飯了!她喊的娘,發音是四聲,山東的老鐵們!這是你們山東哪個地區的口音,出來認領一下。,
2、“媽媽,我愛您!”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我愛你”一詞是舶來品,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是找不到此詞語,“我愛你”一詞應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學來的。中國人表達愛的方式一般都比較含蓄,在過去的農村方言中你是找不出與現代用語“媽媽我愛你”相同的語言的,新文化運動以前,中國人稱母親也是不叫“媽媽”的,媽媽一詞也是舶來品。家鄉話中有與現代用語“媽媽我愛你”相近或相同的,也是現代才有的,古時在農耕社會里,你是找不到“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詞語,
3、媽媽幫自己帶孩子,有好多地方不對,我該怎么說呢?
自己親媽,能說就說唄,不能說就不必說了,因為實在是很難改變一個人的處事習慣,建議學會放下。你就是你媽帶出來的,你覺得你媽帶娃不好,是不是對自我的不自信?我老二實在沒有辦法,也是老媽帶的,盡管我也埋怨過老媽,但是第一,實在是很辛苦老人家,她完全可以撂挑子,這不是她的責任,可是她幫我扛起了,其次,她愛娃于我愛娃基本沒有本質區別。
三,娃的未來很長,自我調節功能如我對自我的反思與校正,沒有完美的人,你不用指望每個娃都是別人家眼里的娃;更不要指望娃什么都好,復制版的優秀不存在,娃的存在決定了她有自己的未來。所以,建議你一切盡力而為,然后放下,老人不易,學會感恩,你愛娃之甚于愛母親,你母親愛你甚于愛娃,至少,從某種角度而言,這是確鑿的事情。
4、如果媽媽跟婆婆在同一桌上,你該怎么稱呼她們?
媽媽和婆婆很少同桌,偶爾的幾次也是在重大的節日里吃飯才坐一桌,如果在同桌我都是用方言叫我媽媽,因為婆家是不同省份的,我都是用普通話叫婆婆媽,在飯桌上媽媽和婆婆也是相互很尊敬,幾乎是很少同桌,在平日里因為不同省份的,一些不同的習慣私底下還是會說的,如婆家那邊過年說大年三十家人團圓時外人不能在主人家吃飯留在主人家過年,這樣主人家不吉利,因為我們都是在深圳也不是在老家,自己媽媽也在深圳姐姐這里,本來大年三十想叫她們一起來這邊過年,公公嘴巴里老是對老公念叨著說三十是家人團圓過年,在老家外人是不能在主家吃飯過年的,說得好煩,很反感公公,我說現在都是在外面不是在老家,一家人一起過年多熱鬧啊,他說一些習俗還是要信的,結果那年過年,老媽和姐姐她們那么近都沒有叫她們來自己家過年,就為了他說的那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