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后一景。那你是否還記得,這其中,洛陽從隋唐時期就傳世民間于今的“洛陽八大景”,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
1、洛陽八大景是什么?分別有怎樣的典故?
洛陽是我國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昔時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風景優美,勝跡如林。自唐宋以來,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謳歌作畫,吟詩賦文;或營建園林別墅,安家洛陽,留連其中,為這里的風物勝跡,留下了很多風雅遺事、美麗傳說,那你是否還記得,這其中,洛陽從隋唐時期就傳世民間于今的“洛陽八大景”?只可惜,千百年來,這些自然景觀名勝古跡,有的依舊光彩熠熠,但有的已默默地消失。
今天,讓我們再次感悟一下這些歷史給洛陽留下的印記吧:【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曉月】、【洛浦秋風】、【平泉朝游】、【銅駝暮雨】,【龍門山色】:(原址)北魏時期龍門石窟盛景。(現址)洛陽洛龍區龍門石窟盛景,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后始稱“龍門”。這里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
伊闕兩岸分別是龍門山和香山,龍門山上便是著名的龍門石窟。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馬寺鐘聲】:(原址)東漢永平年間洛陽白馬寺。(現址)洛陽洛龍區白馬寺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余斤,鐘聲特別洪亮。白馬寺鐘聲響的同時,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金谷春晴】:(原址)晉代洛陽都城西石崇別墅金谷園。(現址)洛陽孟津縣送莊鎮鳳凰臺村,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修筑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
金谷園隨地勢高低筑臺鑿池,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把園內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于花間。
小鳥啁啾,對語枝頭,【邙山晚眺】:(原址)唐宋時期古王城以北平逢山。(現址)洛陽北孟津內邙山區,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亙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后長眠的好地方,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
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天津曉月】:(原址)隋東都洛陽城中軸線天津橋。(現址)洛陽洛河上洛陽橋旁,天津橋初建于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沖。
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但宋以后,戰火連綿,天津橋被摧毀,民國年間又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于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現在的大橋,
【洛浦秋風】:(原址)唐宋時期洛河兩岸。(現址)洛陽洛河兩岸,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千余年來,洛賓景色便使許多詩人流連忘返,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曾徘徊洛賓,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