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最終丟失荊州。關羽丟失了荊州就相當于匡扶漢室夢想破滅了,最后就來談談關羽丟失了那么荊州,荊州――是進取中原的咽喉,乃是蜀漢命運的咽喉,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關羽性格為人剛戾、驕矜自傲,史書記載關羽善待士卒,而慢士大夫,這些文官士人關羽是瞧不上的,要他們老實地處理荊州的事務可以,他們哪敢指出關羽做得不對的地方。
1、關羽丟失荊州,如果魯肅活著,關羽還會被殺嗎?
在三國中有一位君子,他不但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也贏得了敵人(包含劉備曹操)對他的尊重,他就是魯肅,魯子敬。關羽走麥城,被呂蒙所擒,如果那是魯肅還活著,那關羽肯定不會死。魯肅心胸寬廣,忠厚長者,贏得了敵人的尊重,1.諸葛亮不輕易服人,但他對魯肅的評價是忠厚長者。在三國演義描寫當中,諸葛亮草船借箭想要成功必須有兩個前提:一不能讓周瑜知道草船借箭的計劃。
二必須提供足夠的,能扎滿草人的艦船,而江東水軍的控制權在周瑜,只有魯肅才能夠繞過周瑜,調動出艦船。這才能夠讓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也才救了諸葛亮一命。2.關羽單刀赴會,本來在東吳的地盤上,關羽很可能就已經被殺了,魯肅不惜以自己做人質,救了關羽一命。對這個救命之恩,關羽銘記在心,他對魯肅也是敬佩有加。魯肅公心謀國,連劉抗曹,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可能這么說,大家肯定會有疑問:如果魯肅真的公心謀國的話,那關羽赴單刀會的時候,他為什么不把關羽斬殺?殺了關羽就能收回荊州了,
這就是少校要跟大家說明的一點:關羽不能死。三分天下根本是兩弱相連以抗強敵,孫劉只有聯合才能對抗曹操。在這一點上整個三國史上,只有三個戰略家能夠看懂:一是曹操,二是諸葛亮,三是魯肅,所以魯肅的一生,他一直在謀求的是聯劉抗曹。周瑜生前最信任的就是魯肅,周瑜死后孫權最信任的也是魯肅,陸遜這個大都督也是魯肅推薦的,
所以魯肅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如果魯肅活著,為什么關羽不會死?如果魯肅活著,而關羽又被吳軍所捕獲,這個時候來招降關羽的并不是呂蒙這個毛頭小子,而是魯肅的話,起碼關羽不會張口就罵,因為關羽要給魯肅留面子,畢竟魯肅曾經救過他的命,而在魯肅的斡旋下,孫權也不會下定決心殺關羽。最大的可能就是,關羽接受荊州已經失去了的這個事實,
2、關羽丟失荊州后,你覺得蜀漢該如何做才能挽回損失?
丟了就丟了吧!,本來荊州也是東吳之地,丟荊州有其必然性,還是諸葛孔明用兵失敗,也是重用嫡系將領的失敗,根據關羽的性格,為何不用趙云和魏延呢?關封守上庸,與荊州咫尺之遙,卻沒有安排好形成互相援助,責任在孔明。丟之后,諸葛守,趙云魏延等守川,還是對的,以免舉兵伐吳,老巢空虛,曹魏興兵端掉老窩,
3、關羽丟失荊州后,劉備擁有百萬大軍,為何不立即搶回來?
這個問題,就要好好的分析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劉備為什么讓關羽鎮守荊州?《三國演義》中,當時劉備采納了龐統的建議,要出兵去奪取益州,但必須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他們都留下來了,當時劉璋又邀請劉備去西川,劉備肯定是要去了,所以留下了關羽“總督”荊州,不過還有諸葛亮,張飛等人協助,劉備也就覺得沒有什么問題。
可后來劉備在西川和劉璋鬧翻了,只能強打西川,這時候兵力就不夠了,于是就讓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來帶兵協助(演義上是由于龐統死了才叫諸葛亮,其實不然,是諸葛亮他們先來,龐統之后才中流矢而亡,)這時候荊州可以說就是關羽獨自鎮守了。為什么選關羽?首先是忠誠,這個就不要說了,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
其次是能干,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最后是內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的,而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他是北方人,可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因此,他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