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shù)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尊號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歷時15年。
1、唐朝有都城西安,為什么還要建一個東都洛陽?
武王伐討后,遷商都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于洛陽。因為周居于西岐,在中原諸侯的心中一直有西戎之嫌,所以武王置九鼎于洛陽之時就有了遷都于此的計劃。武王去世后,輔政的周公在洛邑修建了成周與王城,至平王東遷之間有好幾代帝王居于洛陽以顯示周為中原正統(tǒng)王朝!劉邦建立西漢后,本想定都洛陽。
手下婁敬建議遷都長安,婁敬說洛陽乃有德之地,周以八百年之德居于此,今陛下初建,難道要在此與周比德嗎?劉邦聽從婁敬建議遷都長安!歷史上在長安建都的大一統(tǒng)王朝西周、西漢、隋、唐無不以洛陽為東都,因為只有立都于定鼎中原的洛陽才能顯示王朝的正統(tǒng)性,而隋煬帝和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更是直接居于洛陽,此時的洛陽更是真正意義的首都!而反觀建都洛陽的大一統(tǒng)王朝東周、東漢、西晉則從未在長安設陪都!因為以洛陽為都本身就能顯示中原正統(tǒng),再以長安為陪都就顯得多此一舉了!所以從周代至唐未的長安、洛陽雙星昌盛之時,建都長安的都是兩都并重,而建都洛陽的都是一都獨大!長安從來都離不開洛陽的幫襯,而洛陽卻可以獨自支撐整個王朝,究竟是誰重要,難道我們心里沒數(shù)嗎?。
2、盛唐的國都在洛陽還是西安?
首先,唐朝擁有天下,李家的關(guān)隴軍事集團主要依靠的是關(guān)東(今天的晉冀魯豫一帶)的豪強武力,如瓦崗軍之類,而關(guān)東的士人、民眾的政治信仰在洛陽,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經(jīng)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xiàn)了北方的一統(tǒng),人心所向在于“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后裔,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jīng)濟上,西安的農(nóng)耕條件次于洛陽,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mào)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guān)西所能比擬的,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guān)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gòu)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jù)洛陽語音為標準制定的,而不是關(guān)西的方言。
為了籠絡關(guān)東的文人學士,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guī)模的科舉考試,總的來講,洛陽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的過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自立為帝,尊號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都城,將東都改為神都,歷時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