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江淮、江漢、黃淮、江南具體指的是哪里呢,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
1、黃淮、江淮、江漢、江南指的是哪里?
為啥不用省份名字?其實用這些詞語來表示區域,一個是因為考慮到水文和區域氣候因素,這樣劃分便于統計研究;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天氣預報節目的時間長度實在有限,一個一個省區說就很考驗主持人的語速了,這樣比較簡短一些。具體指哪里?那么江淮、江漢、黃淮、江南具體指的是哪里呢?其實只要記住長江、黃河、淮河和漢江的位置,這四個區域就很容易記住啦!江淮——指的就是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區域,淮河發源于河南南部的南陽市桐柏山,下游“水分三路”,一路向南注入長江,一路向東從蘇北灌溉總渠注入黃海,另一路則是在江蘇連云港市入海,
我們通常所說的江淮,一般以淮河上中游及下游的蘇北灌溉總渠為分界線,包括江蘇中部、安徽中部以及河南南部的一小部分;黃淮——指的是黃河和淮河之間的區域,主要包括河南和山東兩省以及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江漢——指的是長江和漢江(又稱漢水)之間的區域。漢江發源于陜西南部的秦嶺一帶,在武漢附近匯入長江,因此這個區域包含了武漢以西的湖北中西部、陜西秦嶺以南等地;江南——指的是長江中下游河段以南到南嶺以北的區域,包括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福建西部和北部、江西、湖南等地;再往南包括福建中南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香港和澳門就是華南地區了,而臺灣省一般不會算在華南地區里頭,
2、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南陽說”諸葛亮,劉秀在今南陽市,對嗎?有何依據?
古南陽郡涵蓋今南陽市域,今南陽市領有古南陽郡三分之二轄境。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史載“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從來就不是“南陽”,與“躬耕于南陽”無關。今襄陽漢水以北區域(約2千k㎡左右)和南陽周邊其它地市部分轄區兩漢時屬南陽郡管轄,并不影響今南陽市做為兩漢南陽郡文化和歷史的承載主體,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競相吟詩作對、懷賢詠志之處,更是官修史志記載的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躬耕南陽”是華夏文明史璀璨印記,”南陽諸葛廬”做為這一文明印記的歷史載體,成為漢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題主的邏輯,”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那現代中國也不是漢朝的中國了,請問:兩漢歷史為什要納入中國古代史呢?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
市場經濟時代的某地域、群體,為一地之私,用偽學術手段給歷史重做“定論”,通過制造歷史虛無來消解正史,肢解國人文化、價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歷史爭議,實際上是道德操守問題,極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詣編織“定論”為自家歷史包漿,獲取虛幻的存在感。探討歷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國旗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