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西安各方面都比較適合做首都。由于襄陽的區位優勢加之三線建設遺留,以及曹野給襄陽人打下的基礎依然在,盡管改開后很多企業破產,改制,但襄陽在曹野時期引入到襄陽人材以然在,這就是襄陽發展資本與后勁,盡管省內都把襄陽的發展歸功于上邊政策支持,這一點,就判了西安的死刑,隋唐以后就再也沒做過首都。
1、古代的江南富庶,可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薩沙第8831條回答,這是因為國家的首都,不能單單考慮經濟因素,要綜合考慮。在宋代之前,中國的首都主要是在西安,此時西安各方面都比較適合做首都。就經濟上來說,當時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著名的糧倉,可以就地解決糧食問題,就國家安全上來說,關中平原三面是山,易守難攻,又可以通過陸路和水路隨時進入中原,便于抵抗西北和北方的強敵。
就地理位置上,關中平原背靠黃河,又處于中國的中間位置,便于管理全國,不過,隋唐時期關中平原的自然條件急劇惡化,不再是糧倉,無法提供這里大批官員和駐軍的糧食。而從南方運輸物資到西安,又有黃河幾個險灘的攔阻,無法大規模運輸,這一點,就判了西安的死刑,隋唐以后就再也沒做過首都。北宋首都定在開封,其實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因為燕云十六州在敵人控制下,首都無法向北,頂在開封其實就已經很危險了。但因開封就在黃河邊上,加上當時河南也是產糧區,無論運輸糧食還是就地籌措,經濟上問題不大,地理位置上,開封也是比較得天獨厚,不但地處中原腹地,而且有隋唐大運河這條生命線。開封最大的問題就是國防安全,在北宋初期的全盛時期,這還沒什么了不起,宋軍不具備遼國,
隨著北宋逐步衰敗,開封的位置就過于靠北,最終被金國連續攻擊導致亡國。而宋代以后,開封也就沒有做過首都,再看南宋的杭州。可以說,南宋在杭州建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長江以北當時都淪陷了,南宋在杭州建都,經濟上沒什么問題,依靠南方富裕地區足夠維持。地理位置上自然不太合適,但只是統治半壁江山也足夠了,而南宋在杭州建都,主要問題還是國家安全上。
因為敵人控制了黃河流域,南方王朝就很被動,缺乏戰略防御的縱深,長江非常長,敵人可以從四川到江蘇的各處渡江,實在是防不勝防。所以,南宋的防御一直很被動,直到被蒙古人滅國,隨后的元代、明代、清代都是建都北京,其中元清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單單天氣原因就不適合在南方建都。而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主要是相對蒙古人保持進攻的壓力,維護國家安定,
畢竟北京為首都,這里長期就會駐扎重兵,隨時可以對付蒙古人。自然,從明代開始北方已經逐步衰敗,北京也要依靠南方的經濟支撐,而且,明代后期衰弱以后,北京就處于北方敵人的威脅下,非常不利。其實,進入近代以后,科技革命改變了一切,鐵路的出現讓地理不再是什么大問題,以往建都的顧慮都不存在了,首都完全可以建立在南方。
比如國民政府首都就建立在南京,也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一樣維持了20多年,建國以后之所以再次遷都北京,目的主要是發展北方經濟和文化。當時南北已經有了很大差異,華北地區連基本的糧食自給都無法維持,中國的大城市除了北京和天津以外,其他比較繁華的基本都在南方。如果再定都南京,等于徹底放棄了北方,最終導致南北差異巨大,對于國家是非常不利的,
2、湖北襄陽這個城市怎么樣,能發展成國際化大都市嗎?
誰提的問題,目的是什么?襄陽語音接近河南腔,湖北人又反感河南人,加之南/宜妒恨,引黑引憤能會少嗎?能不能沒事別找事?任何城市的發展都有民愿,都希望家鄉發展又快又好,但做為內陸有局限城市,我們自感在中南六省中發展的還行。我們跟蘇州,青島,廈門,大連這類非省會,但都有沖擊國際名城條件城市無法匹敵,人家在區位,文化,省內發展均衡方面,明顯優于我們,
其實95年襄陽在全國獲得全國工業名星城市時,襄陽的工業體糸已經很完善了,那時在中南六省,襄陽的排名在武漢,鄭卅之后,排在襄陽后邊依次為長沙,南陽,洛陽,現今武漢由全國的第15名躍入全國前10,而襄陽由前43退到了50名開外,鄭州退一位,而洛陽至少進10位,對比可見兩省對省城的傾斜力度。由于襄陽的區位優勢加之三線建設遺留,以及曹野給襄陽人打下的基礎依然在,盡管改開后很多企業破產,改制,但襄陽在曹野時期引入到襄陽人材以然在,這就是襄陽發展資本與后勁,盡管省內都把襄陽的發展歸功于上邊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