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從來沒有河南人遷廣東,只有河南人遷江蘇、浙江的記載,但南京人,杭州人都不叫客家人。據歷史資料記載,河南是客家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從中原地區走出去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而且客家人講究根,所以才會來到河南來尋根,之所以自稱客家人,原因也在于此。
1、客家人的祖上是河南人嗎?
據歷史資料記載,河南是客家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從中原地區走出去的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而且客家人講究根,所以才會來到河南來尋根。但是為啥河南人要到山西大槐樹尋根呢?不是說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而且河南是很多人的故鄉嗎?關于此問題,我的淺見是:客家人其實是中華先民從古至今,從中原地區遷徒至世界各地的人,
之所以自稱客家人,原因也在于此。古代中原地區基本就是如今河南省及周邊地區,這個遷徒時間非常漫長,據史載,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并且跟戰亂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原戰火連天,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比如:晉代衣冠南渡、宋朝南渡等,反正跟戰亂有很大關系。還有其它一些例證:例如臺灣的客家人自稱“河洛人”、“河洛郎”,而且閩南話也叫“河洛話”;客家人的姓氏、民風民俗、節日慶典基本上都來源于中原、河洛地帶;在廣東的漢族三大民系中(客家、福佬、廣府)也都有詳細的史實記載,說明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原,
所以說客家人總是到河南來尋根的緣故。其實這個真的是人云亦云造成的一個說法,至使后人相信自己先祖就是山西大槐樹下移的民,起的源,說句撕心裂肉的話,實際上,很多人壓根就沒有老族譜。現在所謂的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家譜幾乎全都是清朝乾隆以后修編的,即使有也在數百年的戰亂饑荒中丟失殆盡了,也無從談起祖宗是來自何方之談了,
宋之前,平民是不修族譜的,族譜只能是官方修訂。到了金元時期,少數民族入駐中原,更不要說平民了,連官也很難去修訂族譜了,直到清朝,在民間突然興起建族譜之風,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祖源在哪?而從古時山西移民又多,也就人云亦云稱也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的民。這種說法合情合理,也是慢慢形成了河南人大部分都是從山西大槐樹下說法,
客家人大多是在金滅宋時南遷的漢人,那時的京城在河南開封一帶,漢人有尋根祭祖的特性,所以客家人到河南尋根。元末之際天下動亂,中原慘遭戰禍,十室九空,而山西沒有被戰火波及,人口眾多,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將山西的幾十萬人口陸續遷移至中原,其中重要的集散地在洪洞廣濟寺,出發時在一棵大槐樹集合,然后被遷移至中原各處。
“問我祖先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上老鸛窩”,所以現在河北河南山東等一大部分人的根在山西。所以說,中華民族是一個融合在一起幾千年的民族,除過這些還有因婚嫁、經商、逃荒等諸多方式移民至各個地域的中國人相當多,大家以后切莫有地域摸黑和攻擊,就事論事,分清道理,說不定自己就是來自于某個地區,
2、大家談談對客家人的看法?
我是客家人,但我不會自吹自擂,對于客家人什么印象,什么品質,許多網友在網上都評論過,在此我就不多說了,我只講客家人一件小事給大家聽聽,有一次我乘短途班車去贛州,鳳崗到市區七十年代前后是二十公里,那時票價5毛錢,我乘的車子是上猶縣到市區的,我在鳳嵐上車,有坐位,但看到四,五個人站著,我心想,他們比我先上車,怎么不座呢?我上車后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快到離終點站還有七,八公里時,一位站著旅客用客家話對另一位坐著的旅客說,你的位子其是我的,坐著的說,你怎么不早說呢,害你站著,不好意思。
3、為什么客家人到河南尋根,現在河南人到山西大槐樹尋根?
這個問題其實又涉及兩個移民傳說,寧化石壁村和洪洞大槐樹,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并不是很嚴謹,客家人非謂去河南尋根,客家最大的尋根地目前是在寧化石壁村。雖然第一個提出嶺東之客家祖先大多都來自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是英國傳教士艮貝爾,其主要依據是族譜資料,相關內容見其1912年所著的《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書,但至20世紀四十年代,客家學的奠基者羅香林再一次論證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提出,是因唐末巢之亂,中原人南下寄籍寧化石壁村,此后轉徙各地,“廣東各姓譜乘,多載其上世與黃巢之亂,曾寄居寧化石壁村葛藤坑,因此轉徙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