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土地稀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是對深圳土地資源的一種補充,只可惜一些海景房可就遭殃了,土地的稀缺不是深圳的短板,而是深圳的動力所在,深圳是我國土地資源最稀缺的城市,而且在2018年吸引新增人口流入49.83萬排在全國第一,既然土地資源十分稀缺,那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新增土地資源投放市場,開發商和地方都是不可能得到好處,也就談不上誰是贏家,要不就只有存量房者是贏家。
1、深圳“土地戰爭”,誰是贏家,深圳今年只賣了一塊地,你怎么看?
深圳是我國土地資源最稀缺的城市,而且在2018年吸引新增人口流入49.83萬排在全國第一。可以說深圳是我國最具全球科技競爭力的城市,在大灣區定位中深圳是奔著科技創新國際大都市的目標而去,引領著我國科技創新創業走向世界舞臺!土地的稀缺不是深圳的短板,而是深圳的動力所在,如今大部分的城市都是熱衷于土地資源的大幅擴張,以開發區、創新區、副中心、科技城、空港城、高鐵新區等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財政收支。
可深圳卻是沒有這個優勢,只有一門心思地發展高科技產業,把城市從硬件擴張向城市軟實力和高度中邁進,以這些年的深圳土地收入數據看,2012土地收入為114億;2013年為480億;2014年為552億;2015年為417億;2016年為1018億,到了2017年土地收入只有754億,2018年更是在460億。
相比于同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城市杭州,2018年的土地收入達到了2443億,超過了北上廣的1683億元、1909億元、1476億元,奪得土地收入第一的寶座,最近公布將在6月14日起掛牌出讓五宗地的使用權。這是2019年來深圳首次出讓宅地,同時也是繼2018年12月以后,該市時隔半年來再次出讓住宅用地,
深圳的土地稀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圳在這5年里,將對12個地方進行圍填海,規劃面積28.2平方公里,也是對深圳土地資源的一種補充,只可惜一些海景房可就遭殃了!既然土地資源十分稀缺,那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新增土地資源投放市場,開發商和地方都是不可能得到好處,也就談不上誰是贏家,要不就只有存量房者是贏家。不過沒有增量就會把目光對準了存量,大量的城中村改造或微改造提上日程,未來社區才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2、深圳土地不足,是應該整合惠州大亞灣還是應該填海造地?
深圳在這三十多年里一直不斷地填海,截止2018年預計在80平方公里之內,總共也不到深圳土地面積的4%,填海造地規模十分有限!即便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在這些年里填海造地的面積也是有限的。而且不僅會影響環境、打亂原有的海底固有結構,更是讓房地產上不停地推出一線海景房,又淹沒了以前的海景區域,至于廣東更要制止深圳填海造地,尤其是在珠江出海口處的改造,不僅影響了珠江口的海航出行寬度,更是影響大自然的原生態。
深圳管轄區內的土地面積不大,只有2000平方公里,不到一線城市北京的1/8或廣州、上海的1/3,但臨近的東莞和惠州,以及珠江西岸的南沙和中山,有著大把的未開辟的處女地,完全可以承載深圳的產業溢出,尤其是臨深地區。大亞灣是惠州地區的搖錢樹,也是廣東省的一個重要的財政金礦,不可能會納入不歸廣東財政的深圳地盤,
更何況從目前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轉換分析,以后通過行政區域兼并的方式會越來越少,趨勢是都市圈的跨行政區域模式。更何況廣東具有一票否決權,因此,深圳不可能把大亞灣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權之內,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才是未來的可行策略。但合作區模式也不會是臨深地區的大亞灣、中山、東莞等地,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之外的地方,
3、深汕合作區正式納入深圳的版圖,大亞灣有可能填補中間的空白,成為深圳的一個區嗎?你怎么看?
謝謝邀請。你的問題是惠州大亞灣會并入深圳成為一個區,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其一,按目前的現狀和國家的規劃布局,粵港澳灣區已經取代了深圳直轄市夢,做人有幾個層次,1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圣人;2是利己利人,是好人;3是利己損人,是壞人;4是損己損人,是蠢人。作為一個行政區市或者國家,何嘗不是如此,大亞灣是惠州市的唯一的出海口和貨運港口,是惠州60%財政稅收大戶,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把大亞灣劃撥給深圳,惠州立馬成為四線城市,站在國家和省及惠州看深圳,就是損人利己不得人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