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福建 > 福州市 > 二梅書屋,三坊七巷對聯 三坊七巷中的對聯

二梅書屋,三坊七巷對聯 三坊七巷中的對聯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0-01 17:35:32 編輯:福州本地百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三坊七巷對聯 三坊七巷中的對聯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是近代詩人陳衍的一副對聯,說的就是世界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五柳孤松客,是指陶淵明。他宅邊有五柳樹,因此自號。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是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名列“福州十大名片”。三坊七巷是全國最大的古街坊,與山西平遙、江蘇周莊一樣聞名海內外。三坊七巷內的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歐陽氏民居、小黃樓、林聰彝故居、二梅書屋、陳承裘民居、水榭戲臺等9處,與朱紫坊內的薩家大院、芙蓉園,共11處經典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晉末年,唐“安史之亂”后,這里逐漸成為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的居住街區。整個街區占地40公頃,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這里的一巷一坊皆有故事和傳說。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學者居住在三坊七巷,自唐以來就有黃璞、余深、鄭穆、陳烈、陳襄、鄭性之、陳承裘、陳衍、梁章鉅、林則徐、陳寶琛、沈葆楨、薩鎮冰、何振岱、劉冠雄、林旭、林覺民、林微因、鄧拓、冰心等等。

三坊七巷對聯 三坊七巷中的對聯

2,三坊七巷哪些景點不需要收費

摘要 福州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10個景點收費 根據售票處門口的收費公告,收取門票的景點包括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郭柏蔭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等10處景點。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景點門票單價為10元、15元和20元不等。通票價格為每套120元。現役軍人、離休干部、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人和1.4米以下的兒童免票。學生憑學生證買通票可享受半價優惠。 咨詢記錄 · 回答于2021-11-01 三坊七巷哪些景點不需要收費 福州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10個景點收費根據售票處門口的收費公告,收取門票的景點包括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郭柏蔭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等10處景點。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景點門票單價為10元、15元和20元不等。通票價格為每套120元。現役軍人、離休干部、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人和1.4米以下的兒童免票。學生憑學生證買通票可享受半價優惠。 福州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10個景點收費根據售票處門口的收費公告,收取門票的景點包括嚴復故居、二梅書屋、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郭柏蔭故居、謝家祠、王麒故居、劉家大院、周哲文藝術館等10處景點。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景點門票單價為10元、15元和20元不等。通票價格為每套120元。現役軍人、離休干部、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人和1.4米以下的兒童免票。學生憑學生證買通票可享受半價優惠。 不需要收費的是哪些? 您好,除了這十個收費的,剩下的都是不收費的,由于不收費的太多了,這里就不給您一一列舉出來了 這幾個點是不是只有第一個不收費. 是的哦

三坊七巷哪些景點不需要收費

3,三坊七巷這些對聯你都看懂了嗎

每天穿梭于三坊七巷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看懂那些石牌坊前楹聯的人卻屈指可數,小編才疏學淺,諸多楹聯認不得!沒文化真的很可怕!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認真認字。南后街牌坊該牌坊正背面共有4對楹聯。朝楊橋路這面,中間一對是由郭道鑒撰聯、省書協主席陳奮武書寫(字體為行草)的:仁里拂春風,且看錦肆綿延,瓊樓輪奐廣衢縈古韻,共賞書香濃郁,雅樂悠揚旁邊一對是柯云翰書寫(字體為行草)的: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該楹聯為清朝末年舉人王國瑞所作:“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詩中句子。這位廣州詩人所描述的是南后街作為福州古籍書店的集中地,許多古書鋪買賣孤本、善本、古舊書籍和歷代名人字畫,跟北京的琉璃廠一樣,成為當地和外地名流學者經常光顧留連的地方。據說,近當代顧頡剛、郁達夫、鄭振鐸、謝冰心等,只要在福州,都愛到南后街逛書坊,購買古舊善本書籍。牌坊的反面還有當今知名學者、書法家陳章漢、趙玉林、郭道鑒、柯云瀚等聯手創作的另外兩副楹聯:文事重名區,記曾筆走他州,書藏舊肆人情歡盛世,看又燈迎元夜,塔展中秋\城開閩越,源溯曇山,聽浩歌一路鳳翥江南,龍騰海左,馳俊彩九州郎官巷石牌坊該牌坊為門樓形式,門柱上刻卓斌青撰、陳朱書的對聯(字體為行楷):課學秋燈,書聲喧里巷溫詩春酒,豪語動枌榆此聯說的是郎官巷內濃厚的讀書氛圍。學子們寒窗苦讀,瑯瑯書聲響徹郎官巷。讀書之余,學子們還會聚在一起飲酒斗詩,揮斥方遒訴說遠大志向。末句中的“枌榆”原指家鄉,這里可理解為,學子們的這種豪氣,足以令鄉里的父老震動。郎官巷東接南后街,為彎曲的街道,北為楊橋路,南為塔巷,原長度居三坊七巷之首,今僅剩一百余米。曾居住在這里的宋代劉濤一家幾代為郎官,使“郎官”成了巷名。嚴復先生在此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維新志士林旭17歲從郎官巷走出,24歲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因積極為民族命運奔走,被尊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塔巷石牌坊該牌坊上亭蓋頂上有一六角塔造型,還有飛檐等構件。門柱上刻林山撰、傅永強書的(字體為篆書):六子登科,理學融天地雙梅探屋,修文燭古今據說“六子登科”藏有一段往事,陳承裘的正妻林氏生下了包括長子、我國末代“帝師”陳寶琛在內的六男一女。雖老五幼年夭折,但余下五兄弟與陳承裘側室張氏生的一子盡登科第,才有了享譽全國的“六子科甲”匾額。“雙梅探屋”意指二梅書屋。該書屋是清代翰林、林星章的舊居,因房前植有兩株梅花,故取名為“二梅書屋”。“理學”與“修文”對仗,指做學問、修文學。“燭”作照亮解釋。黃巷石牌坊該牌坊由亭蓋、飛檐、斗子拱等構件組成,頂部為鴟尾造型。上書盧為峰撰、蔣平疇書的(字體為行書):科甲蟬聯,海嶠人文羅福地聲名鵲起,榕垣才望奮清時聯中“科甲蟬聯”指連年科舉高中,“海嶠”指海邊多山,代指福建。“榕垣”釋為福州城,“清時”意指當代。黃巷源自晉代。閩中有“陳林半天下”之說,三坊七巷里卻只有“黃巷”,而不見“陳巷”或“林巷”,是因為兩晉時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入閩,其中部分黃姓的后裔聚居于此地,修學守道,深居簡出,令人肅然生敬。傳說唐末起義軍首領黃巢攻城拔寨,經過此巷,竟也熄炬噤聲而過,秋毫無犯。安民巷石牌坊該牌坊有抱鼓石,中匾刻坊名。門柱上有翁繩馨撰、余險峰書的9言(字體為行草):驛館駐車,枕戈同衛國省垣攬轡,張榜且安民前一句講的是,新四軍辦事處曾設于此巷,用“枕戈同衛國”形容他們在抗日烽火中為國盡忠的情景。后一句說的是黃巢路過此地時,約束兵馬、張榜安民的典故。這里的“轡”,是指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攬是拉的意思。宮巷石牌坊該牌坊有亭蓋,抱鼓石,中匾刻坊名。柱上有丘幼宣撰、吳乃光書的12言(字體為行書):紫極祀三清,仙家日月超凡俗吳興遺甲第,船政風云耀簡編前一句,“紫極”指巷中的紫極宮,“三清”代指道教。后一句,“吳興”是沈葆楨的故鄉,“簡編”是歷史的意思,說的是沈葆楨洋務運動期間致力于船政的典故。宮巷原名仙居里,因宋時巷內有紫極宮,直至明代才改名宮巷,清代福州著名官員沈葆楨曾世居于此。

三坊七巷這些對聯你都看懂了嗎

4,三坊七巷有哪些風景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后的拆遷建設后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筑。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筑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唯一現存的水榭戲臺。  2、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在文儒坊里,有一條幽深清靜的小巷,叫閩山巷,俗稱“三官堂”,那是因為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據清朝道光年間林楓《榕城考古錄》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見,三官堂與保福寺之密切關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歷史。  3、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上世紀8090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辟為馬路,后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并且將兩邊陳舊的現代建筑給予拆除。  4、楊橋巷  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后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后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后,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分被保存下來。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于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后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后有樹、先有樹后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并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橋下的瓊東河已被填平,后來在橋下建設了一個景觀池,讓人們知道這里曾經有內河的存在,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5、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后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  6、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后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后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后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7、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閩志載,晉永嘉二年間(308年)固始人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彥豐避亂入閩,落戶于福州南后街,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837-920年)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于文物保護單位。  8、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黃巷之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臺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9、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后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筑藝術集大成者。  10、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后,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并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筑進行改造。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11、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云集。也是因為商業,這條街才得以在建設大潮里保存下來。

5,三坊七巷是怎樣的布局的

福州又名榕城,從漢朝開始,福州先后建成了冶城和子城等6個城垣,并由北向南逐漸擴展。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和烏山兩山相互對峙,以南后街為中軸,兩側對稱成坊成巷,逐步演變成三坊和七巷組成一條街的格局。自唐以后,福州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唐昭宗李曄命王審知字福州建造了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分段圍墻,同時強調中軸對稱。這些居民成坊成巷,逐漸形成了三坊七巷的格局。三坊七巷人杰地靈,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等都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從坊名和巷名就可看出他們當年的風姿和榮耀。宮巷原名仙居巷,因巷內建有紫極宮而得名。宮巷里的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通過精心編排木格的骨骼而形成精美、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的裝飾精雕細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臺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是福州古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宮巷北側為林聰彝的家宅,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將此處設為大理寺衙門。道光年間,被林則徐的次子林聰彝所購置,晚年后一直居住在這里,直至病終。林聰彝家宅氣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動空間十分寬廣,在福州的古家宅中非常罕見。家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臨街設有6扇大門,為木構架結構,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致,墻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進,第一進南面照墻上堆塑有獬豸圖案,為明朝時期大理寺衙門的標志。各進之間隔以高墻,過道設有亭閣遮雨,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往東墻外的花廳和園林,往來非常方便。園林布局寬廣,建有榕樹、竹林、花壇、魚池、拱橋等,景色宜人,其中小葉榕尤為珍貴。園林西北面建有后花廳,木架結構,梁柱粗壯碩大,檐下懸鐘雕刻有佛手等柱頭,精巧雅致。黃巷與南后街相隔,與衣錦坊東西相連。據記載,晉永嘉年間,閩國公黃元方曾落戶于福州南后街,故稱為黃巷。至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之后也居住在這里。黃巢軍入福州的時候,因聞黃璞的大名,所以命將士們滅燭夜過黃巷,以免打擾黃家的休息,從此黃巷名聲大振。黃巷中段的北側為黃樓,由唐進士、崇文閣校書郎黃璞所建。黃樓為雙層樓閣,面闊3間,進深5柱,穿斗式木構架,梁架上描龍繪鳳,楹門窗戶都為楠木所制,選材珍貴,做工講究,雕刻精細。樓上走廊兩側出挑露臺,通連假山,樓兩側靠墻是糯米與三合土制成的雪洞。樓前為一通天井,與對面太湖石壘成的假山和魚池相映成趣,一座拱形的小石橋跨越其上,橋欄板上刻有“知魚樂處”4個字,魚池水清見底,群魚游弋。東側為一座半邊涼亭,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涼亭四周掛有12個懸鐘,各盡其致。庭內修竹數行,花木扶疏,環境清幽,格調高雅。巷內歷代多住有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是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朝的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住在巷內。位于黃巷東段北側的是郭柏蔭家宅,俗稱“五子登科”宅第,明清兩朝的建筑風格明顯,始建于明朝,原為福州衙門所在地,清道光年間,進士郭柏蔭顯貴后購置重修,世代居住。郭柏蔭的父親郭階三,生有5子,皆登科第,所以在宅前懸掛有“五子登科”的牌匾。宅第總建筑面積為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進,坐北朝南,四周圍有圍墻,宅第的門面非常壯觀,東西間距可達20多米。第一進為廳堂,面闊5間,進深7柱,扛梁減柱造木構架,前廊寬敞,廳中留有28根大木柱,用材碩大,顯得古樸而雄偉。二進結構與一進相同,過后為天井。東墻外為花廳園林,庭院內有造型別致的假山、水清見底的魚池、小巧玲瓏的花亭,以及錯落有致的樹木等,頗具江南園林的韻味,其中還保留有一棵珍貴的古羊婆樹。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傳說在宋朝時期,鄭性之高中狀元之后衣錦還鄉,巷中曾經看不起他而凌辱過他的居民聽說后避而不出,所以戲稱為“急避巷”。明代之后取諧音改為“吉庇巷”,寓意吉祥如意。吉庇巷北側有謝家祠,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25平方米。謝家祠前后四進,前為淺面廳,青石框大門為主座,門楣上有一對青石的門簪,為明朝的規制,極為少見。主體建筑用材碩大,三面環廊,當中天井,全部用條石鋪砌。墻檐下塑有“八仙過海”、“雙獅戲球”等圖飾。花廳小巧玲瓏,舊時為書齋。祠內還完整地保存兩塊“武魁”牌匾。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又名為通潮巷。據清朝時期的《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文人陸蘊、陸藻兄弟就居住在這里,名為祿錦坊,后南宋文人王益祥被任命為江東提刑之后,更名為衣錦坊。這些都是說坊內有人出仕做大官衣錦還鄉之后而榮耀鄉里,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和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所以坊名也一度被改為通潮。在衣錦坊東口北側有全坊最大的宅院,創建于明萬歷年間,原是鄭姓人家的住宅,至清道光年間為巡撫孫翼謀家族所有,以后長期都有孫氏子孫居住。經過多次重修,成為3座毗連的深宅大院。從西而東,第一座為主座大院;第二座為別院;第三座為花廳園林。廳堂面闊3間,進深7柱,別院采用明三暗五的格局。每進東側都有小門通往別院,別院由書齋、佛堂、廚房、飯廳、庫房等組成,再往東又有小門通第三座花廳園林。花廳的最大特色就是建有水榭戲臺,是福州市僅存的一個水榭戲臺,是府內喜慶時舉行宴會的重要場所。水池面積60平方米,池底涌泉,長年不涸,池內養有金魚、鯽魚、龜鱉等水生物。建在池上的水榭戲臺,坐南朝北,是一個木構的單層平臺,4柱單開間。內頂上方形有藻井,中刻團鶴,周飾蝙蝠,象征福壽雙全。戲臺三面臨水,中隔天井,面對樓閣,拾音特別好,在這個地方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極具有聲學和美學價值。戲臺正對面建有雙層的樓閣,可供聚會、看戲或登高望遠。墻頭、檐下、屋脊塑花邊紋飾等都是精工細做而成,造型獨特,別具一格。文儒坊是三坊的第二坊,初名為儒林,后因宋朝的祭酒鄭穆居住在這個地方,所以更名為文儒坊。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宋朝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官附。明朝的抗倭名將張經、清朝名將甘國寶、被譽為“民進士”清朝人陳承裘的家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這條坊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全國。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內曾經建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的福州郡守程師孟經常到這里吟詩游覽,僧人就在石頭上刻了“光祿吟臺”4字,他為了感謝僧人,就作詩一首: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也從此而來,光祿吟臺最負盛名,保留有宋至清時期的摩崖題刻多處。位于光祿坊中段北側的是劉家大院,自西而東4座并列:東從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大街,北靠大光里,總面積4500多平方米,是福州規模最大的單姓宅院。劉家大院坐南朝北,建筑尺度和用材也很驚人: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長又寬,梁柱等結構構件碩大,天井里的石勒腳很多都是用整塊的大青石砌筑而成,充分體現了南方建筑靈動通透的特點,同時也彰顯出一種穩重和大氣的氣勢,展示了劉家的富足和氣派。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為登俊坊,因向西能直通楊橋而更名。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有很多動人的傳說故事。雙拋橋地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相交匯的地方,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雙拋橋邊兩岸相向的地方,長有兩棵榕樹,在空中枝葉交匯,相擁成蔭,有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于后人都說不清是先有了這兩棵樹,再有了這座橋,還是先有橋后有樹了。安民巷位于黃巷南,隔著南后街與文儒坊相對,曾名為錫類坊,后改名為安民據說還與黃巢入閩有關。傳說黃巢率軍進入福州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出示安民政策,人們感激黃巢,就將他下發命令的巷子命名為安民巷。后居住在巷內的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巷內西側的民居舊宅仍保留了原始的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鄢家家宅就位于安民巷的南側,建于清乾隆年間,原為“鄢氏太澄公宗祠”。家宅坐南朝北,四面圍墻,占地面積1425平方米。主廳前廊有小門直通西院花廳,一進大花廳是精華所在。客廳房間全用楠木,精雕落地門,尤顯富麗堂皇。房前有小廳,綴以配著花窗的隔扇,廳前軒廊有卷棚裝飾屋頂,懸鐘和雀替上刻有花果,造型獨特。軒廊前有一對用青石為基的大柱,四周刻有蝙蝠圖案。廊下為條石天井,鋪就得十分平整,西墻設有兩層石制的幾案式花架,專供擺設花盆。天井西側栽種有一棵百齡的洋桃樹,恰似一個大型的盆景擺放在那。東墻角為一座木構的半邊亭,小巧玲瓏,里面有3個小型的花籃式懸鐘,鐘身雕刻的花紋細膩精美。塔巷曾名修文巷,后宋朝知縣陳肅將名改為興文巷。后來,人們因為這個巷內建有阿育王塔而稱為塔巷。此塔位于巷的北端,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征。塔巷西段的北側為汀州會館,貫穿塔巷和郎官巷,始建于清初,乾隆、嘉慶年間都曾進行過修葺。會館四面圍有圍墻,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 會館主樓前后三進,臨街有6扇大門。首進建筑三面環廊,廊下大天井均用大條石鋪砌。廳堂面闊3間,進深7柱,穿斗式木構架。主樓東側為花廳,石門框內設卷書形關合窗,前天井上使用玻璃天窗,既利于采光又可防雨。后天井內魚池、假山、雪洞等一應俱全。尤其是園林內的假山、花木布置精巧,灰塑的佛像如彌勒、觀音等形態逼真,惟妙惟肖。郎官巷在楊橋巷南,位于南后街的東側。因宋朝時期的郎官劉濤居住在這里,后世子孫世皆為郎官,所以稱為郎官巷。位于郎官巷的西段有一書屋,名為二梅書屋,是道光年間丙戌進士林星章的宅院,因院內種植有兩棵梅花樹而得名。二梅書屋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年間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修復。書屋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進,占地約為2500平方米,自郎官巷可以直通塔巷。大院朝街共有6扇大門,廳堂正間用彩金插屏門分隔前后兩廳。兩側廂房的窗欞用木格紋編綴成各種紋飾,門扇、窗扇、壁板等全部用楠木雕刻繪制而成,十分珍貴。各個房屋之間以圍墻相隔,過道露天的地方都建有亭閣遮雨。二梅書屋屋前栽種有兩棵梅花,自成院落。二梅書屋的東側有灰塑雪洞,名為“七星洞”。門窗都采用雙層漏花,冬夾窗紙,夏蒙窗紗,壁板、門扇上部的堵板上有漆畫的樹木花鳥和戲劇故事。廳前的小花園中建有兩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邊亭,并伴有一棵百年的荔枝樹和一棵棕樹。林文忠公祠建于1905年的光緒年間,是林則徐的后裔及鄉賢為了紀念林則徐,在奏請朝廷恩準后修建的專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樓門、儀門、御碑亭、樹德堂、花廳、云左閣和園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風格的古典園林式祠堂建筑。鄉約碑靠近文儒坊口,碑上刻有碑文:坊墻之內,不得私行開門并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緒辛巳年文儒坊公約。從落款來看,這個公約是在1881的清光緒年間訂立的,旨在奉勸坊內的人們注意文明,保護坊巷。這是福州古坊巷中僅存的一通鄉約碑,在全國實屬罕見,或許正因為有了它的不斷提醒,坊巷內的人們才將這些傳統建筑保護得特別完好。三坊七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老的建筑,是我國不可多得的一處“明清建筑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的形制以民居為主,商鋪極為少見,在坊巷的出入口處建立有封閉的高墻,并立碑約束居民的行為,因此被稱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的石盆
文章TAG:二梅書屋二梅書屋三坊七巷

最近更新

  • 毛寸頭,不適合頭頂的人可分為長發短發寸

    但這種不適合頭頂的人,又可分為長發寸和短發寸,圓寸是指頭頂整體為圓形,兩邊向上推至方寸,公務員留面試在毛寸頭也可以,只要干凈衛生就行,寸頭指的是短發,平頭,(圖片來自網絡)擴展資料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6

  • 最新的歌曲,有什么最新的歌好聽

    有什么最新的歌好聽heyho!超級可以吧這歌摩天輪DJburning,tellmewhy,星塵,很不錯好聽的一塌糊涂,傷心的無言以對···本人一一試聽過的一句一傷傾我所有愛上你是個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6

  • 麻辣豆腐做法,麻辣豆腐怎么做急

    麻辣豆腐怎么做急豆腐500克辣椒醬30克花椒油30克材料就夠了,然后你就可以做了。主要用料:豆腐一塊,肉末(正宗做法是用牛肉),麻辣豆腐調料一包,蔥少許,淀粉一大匙。蔥切段,牛肉剁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6

  • 山竹果樹,山竹果樹長什么樣子

    山竹果樹長什么樣子柿子樹竹子一樣2,山竹樹是什么樣子的快捷鍵說明空格:播放/暫停Esc:退出全屏↑:音量提高10%↓:音量降低10%→:單次快進5秒←: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不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6

  • 微信人數,中國有多少人在用微信

    中國有多少人在用微信13億人有多少人在用微信?目前已經超過4億人在經常使用微信2,全球有多少人使用微信全球使用微信的人多了,數不勝數,百分之九十多的都在用微信。使用漢語的基本上是咱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6

  • 秋天果園,秋天的果園作文

    秋天的果園作文我愛百花齊放的春天,愛火辣辣的夏天,也愛那雪花飄揚的冬天,但我更愛絢麗多彩的秋天。星期六,媽媽帶我和小伙伴們一起來到了果園。一走進果園,一陣香甜的氣味向我撲來,我們來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5

  • 當幸福來敲門影評,當幸福來敲門影評

    當幸福來敲門影評電影里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花哨的剪輯也沒有精彩的配樂……但是卻有一個好故事一個足以令我坐在電腦面前看完并為之感動的好故事勵志題材的故事大概都是這個模式-----窘迫的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5

  • 紅巖內容簡介,紅巖每章概括100字

    紅巖每章概括100字抗日戰爭2,紅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江姐中美合作所越獄3,紅巖主要講的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說打戰的!!看過,不過,老實說----不好看!!!4,紅巖每章內容概括第 ......

    福州市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绥宁县| 赣州市| 蓬莱市| 建昌县| 万源市| 汶川县| 环江| 和龙市| 高唐县| 静安区| 诸暨市| 托克托县| 文水县| 天峻县| 南城县| 库伦旗| 中方县| 康平县| 英超| 阿巴嘎旗| 龙井市| 广元市| 古蔺县| 安溪县| 遵义市| 翁源县| 乐亭县| 泰宁县| 西安市| 乳源| 调兵山市| 黄骅市| 温州市| 桦南县| 砀山县| 沙河市| 洛南县| 新竹市| 甘洛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