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應該年齡在十四歲左右,學生之間打架,鬧著玩是常有的事,小孩天生好動,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今天打鬧了,明天又好了,至于以上介紹的這種情況,三學生圍攻一學生突然猝死,請學校幫助讓法醫做鑒定,查明死因是應該的,打著橫幅到學校鬧事是極不應該的,老師是不可能送每一個學生到家的,難道老師還叫學生打架不成,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
1、長沙一學生毆打同學時猝死,為何校園暴力會屢屢發生?你怎么看?
為何校園暴力會屢屢發生?這是一個值得發人深思的問題,現在已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從法律層面上講,《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刑法》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條款,已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保護傘,正在縱容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特別是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有恃無恐的施暴作惡,而得不到嚴厲的懲罰,對法律沒有敬畏感,
學校和老師對問題學生的管理教育軟弱無力,懲戒力度不夠。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般情況下無權開除學生,使學生有恃無恐,現在社會輿論和學生及家長對嚴格管理學生,懲戒學生,動輒扣上體罰學生的帽子,一些老師和學校領導甚至丟了飯碗,師道尊嚴已經蕩然無存,學生對老師已經沒有一點點的敬畏感。記得陳佩斯在一個小品中曾說,小的時候一是怕警察,而是怕老師,比他爸爸管用,
但現在的社會,孩子已經沒有什么懼怕的了,所以,學生越來越膽大妄為,無惡不作。家庭教育嚴重缺失,許多農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嬌慣溺愛,養成霸道任性、唯我獨尊的許多惡習,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對孩子缺乏教育管理,對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不能及時矯正。而一些城市孩子,一些家長忙于掙錢養家,疏忽孩子的管教,更有個別家長本事的惡習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使孩子逐步學壞,而家長卻極力護短,對孩子的惡習不容別人責備和批評,縱容孩子的惡習養成,
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一些丑惡的現象,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一些學生染上不良習慣,甚至模仿暴力行為犯罪。信息化、網絡化的高速發展,媒體迅速的傳播速度,使未成年人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十分廣闊,甚至未成年人的知識面已經超越他們的父輩。但是,他們的心理發育卻相對滯后,他們看似早熟,但控制行為的能力相較于成年人仍有差別。
2、河南柘城打人學生猝死,除學校外,參與學生需要賠錢嗎?你怎么看?
看到這條新聞,心情無法言喻,心緒難平!這既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悲憤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悲哀的是,一個青春生命就此凋謝,更可悲的是,他是施暴者。讓人惋惜的同時不免幾分遺憾和疑惑,無論最終調查結果如何,他本人都難辭其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聲嘆息無盡思索悲憤的是,孩子們如此囂張跋扈。
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囂張跋扈,張牙舞爪,竟然在教室內公然群毆同班同學,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毫不掩飾毫無羞恥之感,而其他同學也是冷漠無情的看客,這是什么樣的孩子?什么樣的家庭教育?什么樣的學校教育?遺憾的是,家長們拉橫幅的聲討行為,可以理解家長的悲痛萬分,理解中年喪子的悲痛欲絕,卻不可以理解家長在學校拉橫幅的聲討行動。
學校是有監管不力教育不到位的責任,可以通過協商和法律來解決,但這么大的孩子,下課短短的十分鐘,不可能老師不離開教室休閑調整一下,突然的事件誰也無法預料控制,更何況孩子是施暴者,赤裸裸的校園欺凌,家長憑什么喊冤?一切有監控視頻為證,孩子的離去也是突然狀況,難不成被毆打的孩子也需要負責和賠償嗎?相反,一碼歸一碼,被毆打的孩子可以提出醫療賠償和精神賠償。
3、河南一名初中生教室毆打同學時猝死,是誰之過?
晚上看到新聞”初中生3人校園暴力欺凌,打人者反而猝死,家長校門口拉橫幅喊冤,還我孩子命來“,看到的第一反應是義憤填膺,賊喊捉賊啊,心理陰暗的有點快意,現世報來的快,洋洋灑灑寫了篇文章來吐糟,后來看到公布的1分鐘視頻,反復看了20幾遍,突然有點不一樣的想法,又把寫的全刪掉了。現在網絡盛傳的是三個初中生毆打一名較弱小的初中生,被打者沒有還手,打人者反而自己猝死,校園暴力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