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寒鯤2018年6月去邯鄲時在邯鄲市區拍攝到的“趙邯鄲故城”文保碑】綜上,寒鯤從四個角度切入,得出三個數字,7400年、3100年、2700年,它們便是從四個角度切入后,邯鄲有多少年歷史這一問題的答案。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強國,《史記》中記述趙國于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鄲,直到公元前228年被秦所滅,長達一百五十八年。
1、趙國為什么最后定都邯鄲?
戰國初期,趙國的政治中心位于山西太原,占據著汾水谷地的精華地帶,坐擁著后世的龍脈所在。然而,隨著戰國諸雄的爭霸戰爭持續進行,趙國毅然放棄了太原,將都城東移,最后定鼎邯鄲,這究竟是為何呢?太原到中牟趙獻侯遷都于中牟是趙國政治中心的重大轉移,此前的趙國以晉北為核心,其主要目的是應對晉國故土上波云詭譎的政治斗爭。
雖然趙國早已占有了晉國“東陽”之地,但為了鞏固其核心根據地與祖先崇奉之地,并在晉國的覆亡中撈取最大的政治軍事利益,所以始終堅持以晉陽為都,而至于獻侯之時,三家分晉之勢已成,晉國的故有領土被三國瓜分完畢,則此時的趙國為了逐鹿中原,提高自己的政治軍事地位,則必須將政治中心離開邊鄙的西北之地,轉入中原地區,所以趙獻侯的此次遷都是趙國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
定鼎邯鄲至于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國遷都于邯鄲,這次遷都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并沒有第一次遷都的地理跨度巨大,但是其原因卻值得討論,首先,春秋中期以來趙國小宗邯鄲氏即以邯鄲為采邑,且擁有精銳的“東陽”之師,可見邯鄲擁有較好的軍事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資源,這也是趙國遷都于此的原因。圖/今天的趙王城遺址而之所以遷離中牟,則可能與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的強勢擴張對趙國南部疆域造成的戰略壓力有直接關系,
《史記?趙世家》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公子擊守之”,《趙國策》有“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則此時魏國對于趙國形成了完全的戰略壓制,甚至越過了趙國國境占領中山,即于趙國的腹心之地插入一把利刃,使得趙國如芒刺在背。而據《史記》載“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則此時的魏國疆域已經隔漳河與趙對峙,如果此時趙國繼續將政治中心放置在距魏國極近且朝夕不保的中牟,
2、邯鄲有多少年歷史?
一個地方有多少年的歷史,其實可以拆解成如下四個問題:這個地方有人類文明出現的歷史有多少年?這個地方正式形成一座城市的歷史有多少年?這個地方現在用的這個地名有多少年歷史?這個地方如今的核心城區用了多少年?不同的角度切入,會得出不同的年數。那么,具體到【邯鄲】,會分別有多少年的歷史呢?且看寒鯤為您梳理一番:邯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歷史年數:7400年邯鄲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文明人類聚落遺址是磁山文化遺址(位于武安市境內),磁山文化是世界上糧食粟、家雞和中原核桃的最早發現地,也可能是最早發明的指南針所需磁石的開采地,
邯鄲境內的磁山遺址主要反映了公元前5400~公元前5100年間的人類活動遺跡,它比仰韶文化要早1000年。那么,我們可以說,邯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歷史年數達到(5400 2000=)7400年以上,這是第一個【邯鄲有多少年歷史】的切入角度,【下圖為寒鯤在2018年6月去邯鄲時拍攝的【邯鄲市博物館】正門,該館存有大量磁山遺址出土文物】邯鄲地區進行城池建設的歷史年數:3100年【邯鄲】在商朝后期恰好處于商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北部)的北部,處于【殷都】與【邢都】之間,恰好是商王朝的京畿之地。
商王在從【邢】到【朝歌】之間的京畿地區,都是建設有【離宮】的,如果《竹書紀年》里的記載準確無誤,那么邯鄲在商后期便開始被建設為離宮,那么邯鄲地區的城建史起碼有(1100 2000=)3100年左右,邯鄲之名被使用的歷史年數:2700年邯鄲之名的最早使用時間是模糊的,我們很難確定是誰最早起了邯鄲這個名字,雖然《竹書紀年》是在描寫商朝末年的事,但《竹書紀年》本身是一部戰國時期的作品,并不能作為【邯鄲】之名啟用的依據,僅僅能作為【邯鄲】地區開始夯土筑宮城的城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