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河南有很多契丹人后代,是不符事實的說法。為什么是部分貴族,因為隋唐時期的七大漢人世家大族都在北方,稱之為“五姓七望”,如隴西李氏是李廣后代,范陽盧氏是盧植后代等,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實打實的占領了上百年,也依然是漢人主體,河南又怎么會有大量契丹人。
1、關中是指哪里?
謝邀!我是出版社的編輯,喜歡中華文化,歡迎來liao!平常我們所說的“關中”,基本上指的是陜西省的渭河平原地帶。我來簡單說說,“關中”都包括哪些地方?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陜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運城和臨汾兩市,總共秦晉兩省六個地市,這也是國家“關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由于渭河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自寶雞流入陜西境內,自西向東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由于渭河流經地方都是沖積平原,所以在陜西省域來說,稱為“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站在我國疆域范圍來說,稱為“關中盆地”,
關中平原地處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和秦嶺山脈之間,這一片地域十分遼闊,因此還被稱為“天府之國”,有條友會說,這不是說成都的嗎?其實,這詞最早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關中的。不是陜西被稱為“關中”,而是陜西包括“關中”,如上邊所說,關中包括了陜西省的四個地市,關中盆地還把陜西省分為了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區域。
狹義地來說,陜西的關中包括了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而為什么叫作“關中”,這是因為渭河平原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有四個易守難攻的很著名的古代關隘。關隘?是的,就是古代打仗時守備的關隘,分別是東函谷關(后亦稱潼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這四關也被稱為“秦之四關”,由此,在這四個關之中的范圍就被稱為了“關中”,或者“秦中”,也被大家稱為“八百里秦川”。
這四個關隘,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可謂戰功赫赫,所以,就引來了“關中”之說,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東函谷關(后亦稱潼關)和西大散關之間的部分,被稱為“關中”,這種說法不太被認可,四關之說比較受大家歡迎。綜上,關中廣義是指國家“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寶雞、銅川、渭南、楊凌、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等城市,狹義是指陜西省的西安、寶雞、銅川、咸陽、渭南,
2、金人占領河南并移都開封,大量契丹人南遷,河南人是契丹后代嗎?為什么?
不是,不知道題主是什么打算,最好是沒有目的?!按罅科醯と恕边@個說法,對于漢族人來說,本身就不成立,就人口來說,古代的漢族人從來都是壓倒性的優勢。第一,契丹族人口歷史上遼國的巔峰時期人口約在900萬左右,這是往高了說,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契丹族人,如被契丹占領的燕云十六州,起碼有上百萬漢人,還包括突厥后裔、回鶻、奚族、渤海國以及其他附屬的部族(如女真族),真正的契丹族人本身就不多,
在遼太祖時期,最早開始以契丹族稱稱的時期,也就大幾十萬人。據《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記載:天佑十四年(917年):“契丹乘勝冦幽州,是時言契丹者,或云五十萬,或云百萬,漁陽以北,山谷之間,氈車毳幕,羊馬彌漫?!备鶕恍┭芯勘砻?,真正屬于契丹族的人口,多的時候也就一百五十多萬,不會超過兩百萬,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
以遼國兵力組成來說,遼軍大體分為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其中只有宮帳軍是以契丹族人為主的軍隊,如契丹精銳皮室軍最多時候有三十萬人左右,其他的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都是契丹族以外的軍隊,契丹族也是游牧民族,屬于全民皆兵的類型,小兩百萬族人湊出三十多萬族人的軍隊,也是正常。而北宋朝有多少人口呢?一億左右,有說一億多的,有說九千萬的,但不管怎么看,就算把全部契丹人遷移過來,對漢人數量來說,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遼國與金國的戰爭死了不少人,也不可能全部南下,為數不少契丹人留在了當地,現在大興安嶺一代還有契丹后裔的民族。因此說河南有很多契丹人后代,是不符事實的說法,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實打實的占領了上百年,也依然是漢人主體,河南又怎么會有大量契丹人?第二,姓氏分布胡人漢化勢必是要改姓的,主要的胡人改姓有,安、穆、賀、樓、胡、丘、車、奚等等,還有滿清改索、齊、葉、金、郎、富、佟等,在河南為代表的的北方,張王李趙等傳統漢姓仍占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