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吉,當時最具經濟價值的作物是土豆,可卓金賢到土豆收購點現場,看到當地鄉親只能拉著板車、帶著被褥,排起長隊賣土豆,有時一排就排上兩三天,到夜里,大伙兒露天和衣而睡。
只是生活再難,手里再緊巴巴,鄉親們都愿意拿出最好的吃食來款待遠方來客。下鄉時,村民們會煮漿水面招待卓金賢,第一次在田坪鄉調研時,鄉上見他是遠方客人,特地為他做了一頓羊羔肉。
“起步不容易”
沒有水,就打水井、建揚水站;沒有錢,就廣泛動員,把年輕人送往東南沿海掙錢;土豆沒有銷路,就牽線搭橋把淀粉廠引進來,把廣告打出去;吊莊移民區沒有產業,就搭棚種菇……
哪里有困難,就哪里找出路,一切解決方案都能一言以蔽之,但個中曲折,卓金賢三言兩語說不完。
到2007年時,寧夏全區有1.75萬戶參與菌草生產,菇棚1.75萬個,創產值近億元,菇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業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一個重要產業。
但萬事開頭難,在《山海情》中,閩寧村的雙孢菇從一菇難求到產能過剩,而真實情況是,食用菌“第一年賣不出去,真的賣不出去”。
作為菌菇種植的組織者之一,卓金賢回憶道,在閩寧村栽培菌菇的第一年,實際是由福建省政府出資,由菌草專家林占熺教授帶領團隊進行示范栽培。七八個菇棚是林占熺團隊成員親手搭建的,和劇中一樣,為了保溫,菇棚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卓金賢找到各村書記,動員移民來示范種菇點學習、跟崗,跟崗的村民可以拿到工錢,“不然他們哪里會來”?
種植的菌菇品種不只電視劇中的雙孢菇,卓金賢介紹,最主要也是后來推廣的菌菇品種是當地人所稱的“草菇”,因為“草菇產量大,能就地消化,便宜,老百姓吃得起”,同時也試種過其他品種。
第一年種菇試驗成功,銷路卻并不暢通,“因為當地人不認識蘑菇”,加之價格高,“拿到銀川去賣,一斤1塊錢都賣不出去”。后來這批食用菌被空運到福建銷售,沒收回成本,“虧了”,卓金賢回想起來,“起步不容易,就算在莆田起步也不是很容易”。
菌菇產業發展之前,更亟待解決的是吊莊移民區基本生活問題——吃水。
時隔20多年,謝興昌還記得當年的吊裝移民區——“天空無飛鳥,地面不長草,沙灘無人煙,風吹沙也跑”。沒地方住,就打地坑;沒水喝,就到幾公里外打水。謝興昌還記得,當年卓金賢帶領大伙兒修建人飲和三級揚水站,從根本上解決了用水問題。
“這一次我去看,那個水井我看不到了。”2020年卓金賢再訪閩寧鎮時,已經找不到當年他參與開發的水井,可他還記得,20多年前從井里涌出水的那一刻,“老百姓真的高興”。
“我們這里打機井感覺沒什么,很簡單,他們打井要打到地下100多米深,一般都在150米左右。”150米,相當于往地下鉆出1棟30層大樓,卓金賢清楚地記得這些數字。西北地旱,出水難,政府出資,一口井造價近50萬元,要求工程方打出的機井出水量必須達標,簽訂了近乎對賭的協議。
卓金賢還記得水井完工的那天,玉泉營開發區幾個村的許多移民都跑來現場,“嘩——”深處的井水冒出地表,“那一天老百姓才叫高興”!
飲用水解決了,灌溉水也一步步到位,移民們歡喜,可修水渠時的意外,卻讓卓金賢急得掉眼淚。1998年,他主持修建閩寧鎮的第一條水渠,水渠全長近10公里,把黃河水引來灌溉,這項三級引水工程要解決方圓幾十里內村民們的灌溉問題。
整項工程歷時上百天,戈壁灘上塵土飛揚,卓金賢三不五時就到現場視察,竣工在即,已經到試水階段,意外發生了——水渠個別地段出現溜坡,不及時補救,金貴的黃河水白白流走,辛苦修筑的水渠也功虧一簣。
當時工程條件有限,只是在布滿沙石的地表挖出水渠,不像今天可以通過水泥管引流或用水泥硬化。西北沙壤土松松軟軟,一滲水,整條水渠都岌岌可危。
“很著急,當時確實是掉了眼淚。”卓金賢說,當時深夜12點多水才抽上來,又溜坡,同時即將迎來上級視察,試水立刻終止。好在當晚備足人手,緊急搶修,卓金賢與其他干部以及施工隊在現場一夜未眠,直到次日白天才離開。
吊莊移民區的建設得忙活,“老家”西吉的扶貧任務也不能忘。為了解決西吉土豆銷路問題,卓金賢牽線搭橋,聯系了當時中央電視臺三農頻道,拿到一年多的免費廣告投放機會,品質最優的土豆很快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