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明朝有南北兩京,但是南京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較低的。明朝的官話是南京話,因為南京是京城,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明清時的南京紫禁城肯定是有人住的,雖然第三代皇帝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可毫無疑問的,南京皇宮也不能空著。
1、明朝留守南京的勛貴有哪些?
明朝初期勛貴主要有兩波: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叫“開國輔運推誠”,幫助朱棣靖難的叫“奉天靖難推誠”,文臣就在后面加守正文臣,武將就在后面加宣力武臣,最后面加爵位,例如“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朱元璋借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大肆殺戮功臣勛貴,再經過靖難之變后,朱元璋封的那批開國勛貴所剩不多,然后朱棣上臺以后,就把自己用順手的人抬上來,遷都的時候,也主要就是把自己一首提拔的勛貴們帶到北京去了,把朱元璋時期傳承下來的一些勛貴就留在了南京,免得礙手礙腳,明朝勛貴就分為南北兩個體系,北京那邊的就是奉天靖難推誠系列,南京這邊的就是開國輔運推誠系列。
2、南京為何成為明朝最初的首都?
對于明朝初建都南京,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所決定,古代選都城,都必須從軍事、政治、經濟以及風水幾大方面考慮。從軍事方面來說所選都城必須有足夠的自然條件保護都城,在古代山、河是純天然的防御設施,在受到敵人進攻時,都城要能固若金湯,阻止敵人的進攻,能夠長時間堅守等待外援。敵人進攻時能快速便捷的調動軍隊支援首都,都城附近必須有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從政治方面說都城選址必須在一個政治基礎好的地方,也就是必須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建都,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建都,才最有安全感,才能發展壯大屬于自己或明或暗的保護力量。發令施政才能快速暢通的散發出去,從經濟方面來說一個王朝的都城,就是到時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政治中心、軍事中心、文化中心。只有財力雄厚地方富庶的地方才能支撐一個都城的生存和發展,
從風水方面來說中國每個朝代都講究龍脈一說,選都城必須選龍脈上,要能在聚王氣的地方建都城才能保證王朝長治久安。其實,古人所說的風水說白了也是綜合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考慮,作為這幾個方面的總結,說到這里我們分析一下南京為什么會成為明初的首都?對于明朝的威脅是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而南方威脅很小,南京緊挨長江,長江劃分中國南北,可以作為一個天然的防御設施,防御北方少數民族,還有鐘山龍,石頭虎期的險要形勢,所以南京安全形勢,對于明朝來說相當不錯。
南京位于長江沿岸,交通便利,調動軍隊快捷,這就減少了定都西北的一個大問題—漕運問題。明朝是一個從南方打到北方建立的王朝,在南方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相對于剛攻下的北京,朱元璋在南方的影響力要大的多,而且,當時江南的科舉進士冠絕天下,很多有政治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都出自江南,全國的政治也被這些地方的家族主宰。自北宋開始,全國經濟南移,形成南盛北衰的經濟形勢,南方一帶物產豐盛,地方富庶,在南京建都有較好的經濟基礎,
3、明朝的南京官員權利很小嗎?為什么?
明朝的兩京制與歷史上的兩京、多京制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留都也設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正統六年(1441)年,兩京制正式定型,南京所設立的機構近乎與北京對稱,也有五府、六部、九卿等衙門,品級與北京也完全相同。南京也有自己的特點,某些地方不同于北京,我來簡單聊一聊。南京遠離天子,政權的核心是親臣和重臣,
南京守備廳會議是南京的最高權力所在,南京守備、參贊是守備廳的常務官。《明史.職官志》說:“南京以守備及參贊機務為要職,”景泰三年(1452)設協同守備一人,多以侯、伯、都督充任,南京半壁江山的事務全交給幾個公、侯、伯掌管,皇帝不是很放心,于是在設立南京守備之后,洪熙元年(1425)又命內官監太監鄭和以下西洋官軍守備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