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我們麻城,現在多叫媽媽,不過仔細回想一下,記得其實小時候叫媽媽基本上有倆個叫法,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與湖北黃岡地區的方言,不僅很多發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語都是通用的,湖北人稱呼爸爸為“伯伯”媽媽為“麥”(諧音)。
1、爸媽用方言怎么叫?
中國地大物博,語言豐富,方言各異,自己知道的也是風毛鱗角,孤陋寡聞。我們河南過去對父母的稱呼自然比較傳統的叫做“爹,娘”,把爸爸的嫂子叫“大娘”;爸爸的弟媳叫“嬸子”。媽媽的嫂子,弟媳“叫“妗子”,有些人把爸媽叫叔嬸,據說這樣叫法更親的意思。湖北人稱呼爸爸為“伯伯”媽媽為“麥”(諧音),爸爸的嫂子叫“大媽,幾媽”,爸爸的弟媳叫“娘娘,幾娘”。
2、有人說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為什么?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600字,閱讀需2分)方言是歷史文化的突出表現,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無疑問,在文化上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與湖北黃岡地區的方言,不僅很多發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語都是通用的,更能說明這兩地之間有文化方面你的關聯。一個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在歷史上,兩地有過移民往來,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黃岡遷往四川。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湖廣遷四川”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在歷史上有兩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戰火四起,元軍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銳減,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稱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稱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難民蜂擁而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當時人記:“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第二次“湖廣遷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張獻忠屠蜀”的說法,大家都不陌生,不過這個說法值得慎思,張獻忠這個地方一霸,只能盡可能的維護好地方的人口與發展,像劉皇叔一樣愛民,才是割據政權正常的表現,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桿司令,用腳趾頭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張獻忠,掩蓋其鐵蹄蹂躪蜀中之事,
蜀地經此戰亂,又一次人口銳減,清初為了發展農業,鼓勵周邊省份遷入四川。湖廣是最大的人口遷出地,有學者根據《光緒廣安州新志》中移民記載而統計出:“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正是這一次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帶上了湖廣的味道。這也正是題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
3、老家稱呼媽媽叫“麥”,你們是怎么用老家話叫媽媽的?
叫媽媽稱呼為“麥”的,河南當地居多,我們生活在祖國的大西北,地圖上最邊的雞尾巴那里,我們祖籍河南,早年爺爺那輩帶著老人還有我們的父輩逃荒到新疆,再后來就有了我們,我們當地雜居的民族挺多,在我們村里幾乎全部是回族人,也就我們幾家漢族,經常打交道都學會了回族話,除了在自己家會說幾句河南話,出了門都是回族話成了我們的方言,我們也學會了跟回族人稱呼媽媽叫“阿媽”,我們在生活上也都融入了她們的生活習慣,喜歡吃馕,平時中午的主食必然是面食,比如拉條子等,愛干凈,家里家外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院子里外都種滿了各種鮮花,我們從小的生活雖然談不上多富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漸漸長大,這種習慣也就逐步傳承下來。
4、黃岡人是怎么稱呼媽媽的,成因是什么?
我們麻城,現在多叫媽媽,不過仔細回想一下,記得其實小時候叫媽媽基本上有倆個叫法,1.嘚[dē](同英語發音,普通話里沒有這個韻母發音),比如:恩嘚在不在屋?(你媽在不在家?),恩嘚的個比(這個大家比較熟悉,罵人的),恩利個嘚賣溫的(罵人的話)。2.咩[mé],(同英語發音,普通話里沒有這個韻母發音),發音同方言乳房的音,意思應該是用乳房哺乳你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