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為了便于治理黃河以及出于防御的需要,明政府又將黃河以北的幾個州府劃給了河南省,至此河南省的行政版圖與今天基本一致了。(圖中紅線就是黃河,可以看到河南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自元朝以后,中國的條省界都盡量避免完全按照山川河流進行劃分,這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依靠山川之險進行割據。
1、南陽為什么劃分到河南省?
現在河南湖北在南陽市一段的省界,其實就是1142年宋金紹興和議后的國界。南宋與金國大致以秦嶺淮河為界,但金國為了取得一定的戰略優勢,專門要求趙構割讓唐鄧二州(今南陽市一帶,唐州治所在唐河縣,鄧州治所在今鄧州市,今天的南陽市區則是鄧州治下的南陽縣,1226~1271年間為申州),1226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去世,留下遺囑要蒙古大軍聯合南宋,繞過金國重兵防守的鳳翔,潼關,渡漢水,穿過唐鄧二州,直搗金國南京開封。
1232年成吉思汗第四子元睿宗拖雷率四萬蒙古軍,按照成吉思汗規劃的路線,借道南宋攻打鄧州,守衛鄧州的金將完顏合達聽聞元太宗窩闊臺的蒙古軍主力渡過黃河威脅開封,緊急撤兵回防,十五萬金軍與拖雷四萬蒙軍在鈞州(今許昌禹州市)三峰山大戰,金軍遭受極寒天氣,軍心動搖,全軍覆沒,金國喪失了最后一只主力軍,不久就亡國了。
在此過程中,曾降蒙又叛蒙的金國漢人軍閥武仙逃到南陽留山(今南召縣留山鎮),開倉放糧,招募軍民十幾萬,割據一方,后被蒙古南宋夾擊而敗死,武仙屬下金國南陽軍民投奔南宋名將孟珙,剩下的百姓要么死于戰火,要么被蒙古政權強制遷徙到洛陽一帶。唐鄧二州(今南陽市一帶)成為蒙古與南宋的緩沖區,古人所謂甌脫之地,千里無人煙,
后來蒙古將領口溫不花,史天澤在唐鄧地區大興屯田,預備進攻南宋襄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設立南陽府,統轄原金國唐鄧汝裕嵩申六州之地,相當于今地級南陽市,平頂山市全部,三門峽洛陽漯河駐馬店各一部,1267~1273年元宋襄陽大戰期間,南陽府成為15萬蒙軍的后勤基地。據明修《元史》記載,直到元朝統一全國后很久的1312年,整個南陽府僅有百姓692戶4893人,而蒙古色目屯田軍人有46142人,
今天南陽城北的達士營村就是蒙元軍隊在南陽屯田的遺跡。元朝南陽府隸屬河南江北行省,襄陽路隸屬湖廣行省,初步形成了河南湖北省界的輪廓,元朝末年,南陽府又爆發了王權,孟海馬等人的農民起義。南陽府蒙古屯田軍大量被元順帝調走用于平叛,一百多年的慘烈戰禍導致宋金時期的南陽土著居民幾乎滅絕。明朝初年,開國功臣鄧愈平定南陽,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從山西組織移民到河南。截止洪武24年,南陽府人口已達91244人,其中南陽縣洪武24年10880人,永樂16年9648人,正德16年14995人(舊南陽縣包括南召縣及社旗縣一部)。山西移民即俗稱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構成了明清近現代南陽地區漢族人的主體,南陽的蒙古族,回族則多是殘留的元朝蒙古色目屯田軍后裔,
2、河南省很大一部分位居黃河以北,為什么還叫河南省?
河南省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只有一小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叫河南省并不意味著其轄地都在黃河以南,就像是山東省的本意是“太行山以東”,但這也并不代表著現在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都是山東省的轄地。在今天,太行山以西是山西省,而太行山以東卻并不是山東省,而是河北省,再說,河南省雖然有一部分轄區在黃河以北,但主要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
(圖中紅線就是黃河,可以看到河南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自元朝以后,中國的條省界都盡量避免完全按照山川河流進行劃分,這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依靠山川之險進行割據,“河南”作為地方行政名稱最早出現于隋朝,隋朝政府在今天河南省境內設立河南郡、滎陽郡、陳留郡、梁郡等郡。到了唐朝,唐朝政府又在河南境內設立都畿道和河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