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在八里胡同中段北岸,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逢石河從崇山峻嶺中穿越而過,在清河口處流入黃河,水流源頭在王屋山風景區陽臺宮前,水流至下冶鄉跳崖入谷,九曲十八彎,蜿蜒入黃河,小浪底大壩截流,使黃河水回流130公里,在王屋山下與黃河南岸之間形成了平均寬約2公里的河道。
1、靖遠的黃河三峽,指的是哪三峽?各有什么特點?
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小浪底大壩截流,使黃河水回流130公里,在王屋山下與黃河南岸之間形成了平均寬約2公里的河道,小浪底下閘蓄水后,從小浪底到三門峽270余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域內出現了中國北方罕見的千島湖,形成了壯麗無比的黃河三峽:大峪峽、龍鳳峽和孤山峽。大峪峽緊依小浪底水庫壩區,相傳原名“大禹峽”,為大禹率眾治水時的棲居地,
同時還有王莽攆劉秀的故事。這里河道寬闊,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水面上有各種水鳥飛翔嬉戲,各式游船隨風游弋,沿途可以看到畛湖和竹峪、關陽、長泉等歷史古渡。竹峪依山傍水,歷史上當地人常通過這里把花生、柿餅、木耳等物運往開封、山東、天津,換回絲綢、茶葉和瓷器,當時這里已相當繁華,如今,沿岸的居民已經搬遷,但他們的窯洞還鱗次櫛比地坐落在岸上。
關陽位于竹峪上游,因古時商船長途跋涉后在此“綰船休養”而得名,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是30萬陳謝大軍強渡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長泉以西是秀麗迷人的龍鳳峽,水流源頭在王屋山風景區陽臺宮前,水流至下冶鄉跳崖入谷,九曲十八彎,蜿蜒入黃河。峽谷長10公里,猶如長龍盤曲,和峽內的鳳凰坡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龍鳳呈祥圖,龍鳳峽因此而得名,
乘舟而進,可以登“情侶島”,坐“相思石”,依“同心樹”,訴往昔情。,依次還有皇冠島、鞭打石、姊妹峰、兄弟崗、蓮花石、駱駝峰、香爐山、靈龜石、五畝潭、落雁潭等,都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與龍鳳峽的纏綿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與它西接的黃河八里胡同的豪邁,萬里黃河浩浩蕩蕩地穿越邙山低矮的丘陵之后,又與層巒疊嶂的王屋山相撞,以雷霆萬鈞之力劈山而過,從陡峻的荊紫山、陶山中奪路而出,形成了萬里黃河最后的也是黃河中下游最壯觀的一峽——“八里胡同”。
八里胡同史稱“京畿第一峽”、“萬里黃河第一峽”,它峭壁如削,拔地擎天,首尾相顧,雄渾壯觀的氣勢使它擁有“黃河之門”的美譽,還孕育了豐富的黃河文化:北岸的夫子堂、趙匡胤馬褂、皇漕運古棧道、唐宋摩崖石刻、毛田古渡,南岸的九磴蓮花轉、鯀山禹斧民謠唱道:“九磴蓮花轉,轉轉有一罐,誰能得到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縣。
”九磴蓮花轉指的是八里胡同里的一座大山,它九磴九級,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梁若即若離、東西延伸,從岸上望之,如出水芙蓉、盛開的蓮花。那么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說鯀從天帝那里偷來神土,在王屋山與青要山之間堵塞洪水,后來大禹繼承父業,用疏導的方法治水,這里便出現了八里長峽。
民間傳說九證蓮花轉是大禹用巨斧劈成的,故稱“鯀山禹斧”,千百年來,無人能夠破解九磴蓮花轉這首民謠的確切含義。近年來,有人考證,說它的意思是“治水者治天下”,黃河文化其實就是治水文化。九磴蓮花轉周圍處處可見鯀禹治水的遺跡,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老禹洼”是他曾經駐留過的地方。八角神仙洞四通八達,大禹治水時曾邀各路神仙在此商討對策,
八角山對岸半山坡上的“張公背張婆”,說的是年老的張公每天都要背著身殘志堅的妻子幫助大禹治水。/V角山東邊的“天門”,從山的南面可以望到山的北面,人稱“隔山望水傳說大禹治水有神龍相助,天門便是神龍留下的仙跡,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八里胡同的鯀山上留下了“兆碑”作為紀念,希望天下從此太平。八里胡同上游塔林山的“文塔”、“武塔”分別是鯀禹治水的紀念塔,
鯀禹治水,有堵有疏,方法不同、效果各異,但都反映了先人對治理黃河的艱辛探索。因“文”與“武”、“堵”與“疏”均有對立之意,所以“文塔”、“武塔”便是告誡世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八里胡同中段北岸,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逢石河從崇山峻嶺中穿越而過,在清河口處流入黃河,逢石河穿越的這條峽谷叫“孤山峽”,峽中的大石牛惟妙惟肖,相傳為大宋皇帝趙匡胤的發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