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河南把“師傅”稱之為“老師兒”,還是帶兒化音的,這仨字最好用河南腔來叫,很好學。其他的直接轉換成普通話或者別人能聽得懂的就行,這才是在河南的通用稱呼方式,我是河北人,在河南待了三十多年了,我了解到的,有幾個詞是河南比較忌諱的,找人問路,更不敢稱呼別人小姐了。
1、現在和陌生人說話該怎么稱呼?
肯定是說,你好。請問去紫竹園怎么走?好,好的,謝謝您,有一次問路,見一個女的,有40多歲了,為了表示對她的尊重,就說,阿姨,去萬壽路怎么走?不想那女人生氣了,沖我直叫,我有那么老嗎?把我給弄糊涂了。叫大姐吧,還真的不太合適,那有這么老的大姐呢?找人問路,更不敢稱呼別人小姐了,會挨打的,小姐是壞女孩的專用名詞。
南方與北人對長輩稱呼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把父親的兄弟叫叔叔,有的地方又叫伯伯。那就叫大伯吧,又尊重人,又挺親切的,在北京真的有這么個大伯,那該多好呀。北京的小朋友對人可熱情了,問路時可以叫同學,也可以叫小朋友。他們都會有問必答的,北京的小朋友也辛苦,天天趕時間,擠公交車。所以不要打撓他們,以勉他們上學遲到了,
我們山里人老實,有時問路,實在不知道該怎樣稱呼別人,就會說同志。這個稱呼挺好的,當然也有稱呼別人先生的,也可以叫老師。在北京問路也是個技術活,例如北大,就有東門,西門之分,可能還有南門呢。你一定要說清楚是北大東門,不然要走好久的冤枉路,我只是拿北大,舉了個例子。北京大媽可熱情了,有時為了給你指路,還會帶你走一截路,給你指的清清楚楚的,
首都人民的素質就是高。找人問路是有求于別人,一定要客氣禮貌,真誠,見機行事唄,不過還是盡量把別人叫年輕一些。讓別人心里高興又快樂,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別人才三十幾,就張口就叫叔叔,別人心里也別扭會不開心。呀,我真的有那么老嗎?別人50多了,我們叫聲大哥,他聽了心里樂開了花,走個路腰板就更挺直了,叫人美女,帥哥這一招早失靈了。
2、河南說話忌諱什么?
我是河北人,在河南待了三十多年了,我了解到的,有幾個詞是河南比較忌諱的,1、“不要臉”我以前有個口頭語“不要臉”,這里的意思不是罵人,而是開玩笑的時候說的那種,就是笑罵誰誰“臉皮厚”的意思。剛來河南那會兒,和朋友們一起玩鬧,有時候就會說出來這三個字兒,其他人還沒什么反應,但是我發現豫東的朋友面露不愉之色,我女朋友(現在的老婆)就給我說,不能這么說,開玩笑也不行,這是罵人的!從那以后我就盡可能地不這么開玩笑了,真的忍不住的時候,用“臉皮厚”、“不要鼻子”來代替,就是不能說“不要臉”,
2、“師傅”以前到外地問個路、打聽個事兒都喜歡用尊稱,但是早些年不興叫“先生”、“女士”、小哥哥、小姐姐這樣的稱呼,貌似全國最通用的,就是“師傅”。但我剛到鄭州那會兒,每次稱呼人家師傅,人家都有點不高興,愛答不理的,原來河南把“師傅”稱之為“老師兒”,還是帶兒化音的,這仨字最好用河南腔來叫,很好學。其他的直接轉換成普通話或者別人能聽得懂的就行,這才是在河南的通用稱呼方式,
在河南,叫“師傅”有點貶低人家是一個干粗活雜活地位低下的人,叫成“老師兒”,瞬間就高大上起來了,這在全國很獨特。3、父子長得可像的時候,不能說“這孩子和他爹仿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一次在電梯里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倆孩子,特別可愛,這倆小孩和爸爸長得特別像,一看就是親生父子,于是就忍不住夸了人家一句:“這倆孩兒長得和爸爸一模一樣,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誰知道我老婆趕緊出來打圓場。
到家后給我說:以后不能這么說人家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種話兒,有點罵人了,人家是父子,一個模子被你搞成兄弟了,人家會生氣的,其實我這是夸呢,但是貌似,這么說,還真沒感覺出來哪里是夸贊,只能說,我說這話本身邏輯就有問題,我錯了,以后不這么說了。4、一般來說,凡是罵人的話,在外地都要慎用,因為不說別的,真罵起來,河南人罵的那些詞兒,你可能都聽不懂,比如“生人蛋”、“信球”、“日把歘”、“鱉孫”等等。